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李山:北京师范大学
地理环境是历史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的人群,必须依靠着自然所给予他的条件,进行其文化的历史建构,展开他文明创造的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利;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就文化史研究而言,既要了解地理条件与特定人群历史文化的发生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要了解地地理环境对整个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地势、地形与人群的历史分布
中国历史地理特点首先是地域辽阔,中国的面积到了清代之后,大体上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域上,人群分布复杂多变;有的人群已经消融为新的族群,有的仍然保持古老的特征。

下面的内容,在谈论不同的自然地理时,也重点谈谈历史上的一些人群及对中国历史的作用和影响。

1.青藏高原
让我们先从地势最高的地方开始。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分布。

从西向东,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它是由近一万年来地壳变动形成的。

西藏地形自西向东,从帕米尔高原分出了很多山脉,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巴颜喀拉山等,呈格子状分布。

西藏地形大致可分两种,后藏和前藏,后藏是今天的西藏地区,以拉萨为中心。

发源于这个地区的水,流向印度洋。

所以这个地区的地形是向南倾斜。

从冈底斯山往北即今天的青海一带过去称前藏,这一地区的地形向东北倾斜。

中国的两大河流全部发源于青海地区。

在三千年以前,那里的生活环境要比现在好,近年在掘出的卡诺文化,就属于三千年以前的远古文化。

据记载,古代西藏主要居民是羌人。

秦汉时期在青、藏、甘西南、川西地区,都有羌系各族的分布。

青海湖一带有先零羌、烧当羌,蜀郡、广汉郡有白马羌、越巂郡有旄牛羌等,今西藏地区还有唐羌、发羌等。

那时前后藏主要居住的都是羌人。

羌人在历史上不间断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斯维至先生研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服饰和发式,发现兵马俑的发髻有偏挽在一边的,而中原人发髻是挽在头顶正中的,从仰韶文化妇女的发式上就是如此。

发髻偏右偏左都与中原人群不同,古代称羌人为“椎髻之民”。

斯维至先生由此认为秦人的兵将许多是羌人。

这倒与史书称秦为“戎狄之俗”相合。

在《神仙思想与兵马俑的羌戎文化》这篇文章的结尾,斯维至先生还附了石兴邦先生的一篇短文,石先生曾参加过西藏昌都卡诺文化的发掘,他说有一次路过德格,看到一些藏胞的装束和发式、姿态,“与秦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

(《中国古代史文化论稿》440页)羌人在两汉时期曾对中原王朝构成过严重的威胁,后来他们有很大一部分内迁,融合到汉民族之中。

秦汉以后青海一带还秃发鲜卑,即土谷(yù)浑,他们从遥远的北方迁到了青海,现在的土族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这个民族历史上曾经强大一时。

到唐代吐蕃人兴起了,他们对历史的作用也很大。

这时的后藏就称为吐蕃(Tibet),要注意的是,吐蕃的基本民众主要是羌人,但其王室很可能是从喜马拉雅山另一侧过来的雅利安人。

这种基本民众是一个民族,但其统治者是另外一个民族的情况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清王朝的王室是满族,而基本群众却是汉族。

吐蕃人主要和唐争夺西域,唐人在西域开边拓土,势力最远时曾与伊朗古国相接。

吐蕃人则经常侵犯河西走廊一带,在唐代宗德宗时期吐蕃人还曾攻下过长安。

后来吐蕃人还到过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阻止大食兵东进。

大食兵是阿拉伯哈里发王朝的部队。

他们不断向东拓展,665年,(麟德二年),迫使唐朝退出葱岭以西。

715年(开元三年),唐一度击退了大食的攻势,然而到751年(天宝十年)唐军与大食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一役战败,再次退出葱岭以西,在该地区的影响大为削弱。

但是这一时期吐蕃的势力很大,是他们阻止了大食兵向东扩张的脚步。

后来吐蕃改信了佛教,信奉密宗,多虔诚的佛教徒,西藏从此成了一个佛教之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