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理综高考化学解析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6.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核聚变燃料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宫二号”的火箭燃料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6.B解析:甲醇制氢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A选项不符合题意;氘、氚发生核裂变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偏二甲肼燃烧生成新物质CO2、H2O、N2,属于化学变化,C选项不符合题意;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OC2H5+H218 OB.常温时,0.1 mol·L-1氨水的pH=11.1:NH3·H2O+4NH+OH−C.由Na和C1形成离子键的过程:D.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Cu2+ +2e −Cu8.A解析:酯化反应的反应原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该反应应为:C17H35COOH+C2H518OH C17H35CO18OC2H5+H2 O,A错误;氨水为弱电解质,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正确,B正确;Na和C1形成离子键的过程中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Cl得到一个电子行政Cl-,Na+和Cl-的电子式分别为Na+、,C正确;电解精炼铜的过程中,阴极上Cu2+得到电子生成Cu,D正确。
9.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A B C D实验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石蕊溶液滴入氯水中Na2S溶液滴入AgCl浊液中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现象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溶液变红,随后迅速褪色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黑色产生无色气体,随后变为红棕色9.C解析:A项,NaOH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红褐色,变为红褐色时氢氧化亚铁、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Fe、O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B项,氯水中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石蕊溶液氧化而褪色;C项,Na2S溶液滴入AgCl 浊液中,发生沉淀转化反应:Na2S+2AgCl Ag2S+2NaCl,沉淀由白色逐渐变为黑色,反应过程中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D项,热铜丝插入稀硝酸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为NO,NO 被氧化生成红棕色的NO2,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
10.一种芳纶纤维的拉伸强度比钢丝还高,广泛用作防护材料。
其结构片段如下图下列关于该高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完全水解产物的单个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B.完全水解产物的单个分子中,含有官能团―COOH或―NH2C.氢键对该高分子的性能没有影响D.结构简式为:10.B解析:芳纶纤维完全水解产物为和,这两种小分子都具有对称结构,苯环上的氢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A错误;两种小分子中分别含有官能团一COOH、一NH2,B正确;氢键能影响该高分子的熔沸点和拉伸强度,C错误;该芳纶纤维的结构简式为,D错误。
11.测定0.1 mol·L-1 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时刻①②③④温度/℃25 30 40 25pH 9.66 9.52 9.37 9.25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Na 2SO 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23SO -+H 2O 3HSO -+OH −B .④的pH 与①不同,是由于23SO -浓度减小造成的C .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D .①与④的K w 值相等11.C 解析:A 项,H 2SO 3为弱电解质,故Na 2SO 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O 32-+H 2O=HSO 3-+OH -,A 正确;B 选项,加热过程中SO 32-少量被氧化,SO 32-浓度降低,水解产生的OH -减少,pH 较①低,B 正确;升温水解程度增大,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SO 32-浓度减小,水解平衡向逆向移动,C 错误;K w 只受温度影响,温度相同,K w 相同,D 正确。
12.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如下(烧杯内均为经过酸化的3%NaCl溶液)。
① ② ③在Fe 表面生成蓝色沉淀 试管内无明显变化 试管内生成蓝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对比②③,可以判定Zn 保护了FeB.对比①②,K3[Fe(CN)6]可能将Fe氧化C.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D.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可判断Fe比Cu活泼12.D解析:Fe2+与[Fe(CN)6]3-反应生成带有特征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对比②③,③的现象说明Fe被腐蚀生成的Fe2+,②的现象说明原电池反应没有生成Fe2+,故可以判定Zn保护了Fe,A正确;②的现象说明原电池反应没有生成Fe2+,故①中在Fe表面生成的蓝色沉淀可能是Fe被k3[Fe(CN)6]氧化所致,B正确;对比①②③可知,验证Zn保护Fe时不能用①的方法,C正确;将Zn换成Cu,用①的方法不能判断Fe2+是原电池反应生成的还是Fe被k3[Fe(CN)6]氧化生成的,不能判断Fe比Cu活泼,D错误。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180分)本部分共11小题,共180分。
25.(17分)8−羟基喹啉被广泛用作金属离子的络合剂和萃取剂,也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
下图是8−羟基喹啉的合成路线。
已知:i.ii.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2个羟基的分子不稳定。
(1)按官能团分类,A的类别是__________。
(2)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C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
(4)C→D所需的试剂a是__________。
(5)D→E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6)F→G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7)将下列K→L的流程图补充完整:(8)合成8−羟基喹啉时,L发生了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反应时还生成了水,则L与G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25.(17分)(1)烯烃(2)CH2=CHCH3+Cl2高温CH2=CHCH2Cl+HCl(3)HOCH2CHClCH2Cl ClCH2CH(OH)CH2Cl(4)NaOH,H2O(5)HOCH2CH(OH)CH2OH浓硫酸CH2=CHCHO+2H2O△(6)取代反应(7)(8)氧化3∶1解析:由转化过程可知,A为CH3CH=CH2,CH3CH=CH2与Cl2在高温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B(CH2=CHCH2Cl),CH2=CHCH2Cl与HOCl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2个羟基的分子不稳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D(),与浓硫酸发生消去反应生成E(CH2=CH-CHO);对比F、G的分子式可知F、G分别为OH、,被还原生成J为;E(CH2=CH-CHO)与J()发生加成反应即可生成K(),发生已知i的反应得,发生消去反应得L(),与反应生成和,反应中失去H发生氧化反应。
(1)按官能团分类,A的类别是烯烃。
(2)A→B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CH3+Cl2高温CH2=CHCH2Cl+HCl。
(3)C可能的结构简式是。
(4)C→D发生的是卤代烃的水解反应,故所需的试剂a是NaOH的水溶液。
(5)D→E发生消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CH2=CH-CHO+H2O。
浓硫酸△(6)F→G发生的是苯酚的硝化反应,故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
(7)K()发生已知i的反应得,发生消去反应得L()。
(8)与发生氧化反应过程中,1mol失去2molH,而失去2molO,同时增加2mol,故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26.(13分)磷精矿湿法制备磷酸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已知:磷精矿主要成分为Ca5(PO4)3(OH),还含有Ca5(PO4)3F和有机碳等。
溶解度:Ca5(PO4)3(OH)<CaSO4·0.5H2O(1)上述流程中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措施有__________。
(2)磷精矿粉酸浸时发生反应:2Ca5(PO4)3(OH)+3H2O+10H2SO4△10CaSO4·0.5H2O+6H3PO4①该反应体现出酸性关系:H3PO4__________H2SO4(填“>”或“<”)。
②结合元素周期律解释①中结论:P和S电子层数相同,__________。
(3)酸浸时,磷精矿中Ca5(PO4)3F所含氟转化为HF,并进一步转化为SiF4除去。
写出生成HF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H2O2将粗磷酸中的有机碳氧化为CO2脱除,同时自身也会发生分解。
相同投料比、相同反应时间,不同温度下的有机碳脱除率如图所示。
80℃后脱除率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5)脱硫时,CaCO3稍过量,充分反应后仍有SO42−残留,原因是__________;加入BaCO3可进一步提高硫的脱除率,其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取a g所得精制磷酸,加适量水稀释,以百里香酚酞作指示剂,用b mol·L−1NaOH溶液滴定至终点时生成Na2HPO4,消耗NaOH溶液cmL,精制磷酸中H3PO4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已知:H3PO4摩尔质量为98g·mol−1)26.(13分)(1)研磨、加热(2)①<②核电荷数P<S,原子半径P>S,得电子能力P<S,非金属性P<S(3)2Ca5(PO4)3F+10H2SO4+5H2O==10CaSO4·0.5H2O+6H3PO4+2HF↑(4)80 ℃后,H2O2分解速率大,浓度显著降低(5)CaSO4微溶BaCO3+SO42-+2H3PO4==BaSO4+CO2↑+H2O+2H2PO4-(6)0.049bca解析:(1)上述流程中研磨可以增加固体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加快反应速率,加热也可加快反应速率。
(2)①根据元素周期律或强酸制弱酸的规律都可判断该反应体现出酸性关系:H3PO4<H2SO4。
②P和S电子层数相同,处于同一周期,由于P的原子半径比S的原子半径大,P的非金属性比S的非金属性弱,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H3OP4小于H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