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与危害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图1)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1.1.1 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表组成物质为黄土,深厚的黄土土层与其明显的垂直节理性,遇水易崩解,抗冲、抗蚀性能很弱,沟道崩塌、滑塌、泻溜等混合侵蚀异常活跃。

大面积严重的水土流失与黄土的深厚松软直接有关。

黄土从南到北颗粒逐渐变粗,粘结度逐渐减弱,土壤侵蚀模数也相应由南向北逐渐加大。

[3]
1.1.2 黄土高原的地形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所以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

1.1.3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因素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0%~75%。

据测定,每次暴雨所产生的侵蚀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蚀量的40%,甚至高达90%。

暴雨侵蚀次数占侵蚀性降水次数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1.1.4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由于黄土的结构疏松,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现象普遍。

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新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1.2人为因素
1.2.1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长期以来盲目毁林毁草垦荒,陡坡耕种,导致改地区地区土地生产力逐年下降,水土流失严重;过度的樵采使该地区大片森林遭到砍伐,高强度、集中连片的樵采使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植物群落迅速退化,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


1.2.2 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不仅毁坏林草植被,而且增加地表粗糙度,造成土壤易被冲蚀,导致水土流失,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农户散养牲畜破坏林草植被较严重。

1.2.3各项工程建设中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该地区政府对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生态重建的难度认识不足,没有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任意开采挖掘,破坏林草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此外,工业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和丢弃“三废”,危害林草生长,也加速了水土流失,特别是随着人口迅速增长和大规模的生产建设活动,生态恶化还在扩展。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特点
2.1 水土流失面积广
黄土高原地区几乎到处都存在水土流失,其中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水土流失面积
45.4×104km2,占该区总面积的69.99%,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t。

年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就有29.2×104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45.01%,大于5000t/km2的面积有16.6km2,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5.59%。

[1]
2.2 流失强度大
该区具有土质疏松、沟多沟深、地面坡度陡峭、雨量稀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的特点。

不利的自然条件以及该区域的人类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中面蚀与沟蚀都十分严重。

多年平均输入黄河的沙量16×108t,筑成截面为1 平方米的土堤,可绕地球赤道27 圈半。

水土流失使黄河水平均含沙量高达35kg/m3,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和长江4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

2.3 流失时空分布密集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6月~9月,在此期间的沙土流失量占年总流失量的80%以上。

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104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108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 毫米的粗泥沙3.19×108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2.4 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
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

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3.1恶化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黄土高原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

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黄土高原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环境极为脆弱,由此引发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尖锐。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目前该区能源、化工、基础设施等项目开发建设的规模和强度日趋加大,开发建设中忽视环境保护,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3.2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剧,致使黄土高原沟壑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其沟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达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达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达65%以上,这就意味着沟壑面积越来越大,农田面积被支解得越来越小。

农田破坏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的发展。

3.3引发旱涝灾害
黄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亿吨的泥沙被冲刷淤积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从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两岸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径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补给严重不足,干旱出现机会增多。

3.4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粮食短缺,迫使广大农民上山开荒。

虽然解决了粮食供给不足的矛盾,但却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贫穷落后以及黄河下游干流的泥沙淤积,从而使黄土高原地区长期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使黄河下游的防洪处于被动局面。

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降低,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资源在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下,土层变薄,地力下降,产出很低,难以解决温饱问题,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

2008年统计显示,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见表1)。

表1 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统计单位总人口(万
人)
农业人口(万
人)
贫困人口(万
人)
国家重点
扶贫县数
合计10817 7333 1264 115 山西3372 2223 344 35 内蒙

894 464 91 8 河南966 663 54 3 陕西2845 2008 275 29 甘肃1760 1302 328 24 宁夏604 415 110 8 青海376 258 62 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