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

对世界近代史可以这样划分时段和设立主题:14世纪—19世纪中叶,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巩固;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一战和一战后的世界格局;20世纪30年代—20世纪40、50年代,二战和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冷战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冷战后时代和世界多极化发展。

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上,我国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划分历史阶段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应当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

因为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为人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向共产主义社会前进的历史里程碑。

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据主要是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阐述的解读。

马克思在1859年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认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胞胎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当年的苏联学者认为,如果说世界古代史主要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历史,世界近代史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那么世界现代史便是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分期,首先反映在苏联于20世纪50年代及其后陆续出版的13卷本《世界通史》的编纂体例和历史分期上。

该书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排列历史,形成了苏联的世界通史体例。

该书对新中国的世界史教育与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新中国第一部4卷本《世界通史》,即简称为“周吴本”的世界通史教材。

同样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该教材的世界近代史的下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十月革命只被比较简单地带过,缺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历史。

以后中国学者编写的世界通史或世界现代史教材,都以俄国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材中的世界现代史,也基本沿用这样的分期,甚至一直到《标准(实验稿)》,都是如此。

另一种看法认为,以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比较合适。

这种看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新研究。

它的理论依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的阐述,而且根据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1845—1846年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经指出,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创造了世界市场,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另外,国际学术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兴起的“全球史观”,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学术界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史观”在中国的世界通史编纂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运用与发展,其代表便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出版的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即简称为“吴齐本”的高校世界史教材。

这部世界通史,突破了以往国内外世界通史的编撰模式,尤其是突破了苏联的《世界通史》体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理论,从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

该教材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断限进行重新划分:古代史从人类产生至15世纪末,近代史从16世纪至19世纪末,现代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进和世界历史理论来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历史,可以看到,它是一些决定人类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大战的过程中,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另一方面,大战使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严重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欧洲的东、西两侧,苏联和美国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开始崛起;在亚太地区,帝国主义的日本也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

这一切,不仅使世界各地区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也使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世纪以来欧洲列强支配世界的局面被严重动摇。

由此可以看到,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与19世纪相比,的确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把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或上限是比较合适的。

另外,根据毛泽东的论断:“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

”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胜利,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分不开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则深扎于帝国主义之中。

这些看法,获得了国内学术界的认可,也是《标准》采用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原因。

2.关于国际格局的提法问题《标准(2011年版)》对国际格局的提法,与《标准(实验稿)》有一些差别。

修订后的《标准(2011年版)》对冷战后国际格局的提法是“世界多极化”,《标准(实验稿)》的提法是“世界政治多极化”。

这两种提法是有区别的。

从地域和影响程度看,国际格局一般可分为世界格局、地区格局、大国关系格局三个层次。

从不同领域划分,国际格局可以分为国际政治格局、军事格局、经济格局、贸易格局、金融格局等。

可以看出,世界格局是最高层次的国际格局,而世界政治格局只涉及一个领域,故《标准(2011年版)》使用“世界多极化”。

另外,这种提法也是党和政府的正式文件的提法。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分析总论:影响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进程,以及冷战结束后的历史发展。

国际格局变化的基本形态是:经过一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经过二战,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结束——二战后冷战爆发,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时期,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一、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欧洲的世界支配地位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欧诸国先后发生了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两次工业革命。

这三大革命赋予欧洲资产阶级巨大的推动力和内聚力,不仅为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地位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而且使这种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初。

在经济上,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支配与控制仍然清晰可见。

它提供了世界上2/3的工业产品和近3/4的世界贸易,以及几乎所有的资本输出。

到1914年欧洲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场和世界的银行家。

欧洲的产品、资本和技术的大量输出,使全球的经济生活空前统一,给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

在政治上,欧洲的政治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也大大加强,这不仅表现在大片的地区,诸如美国、拉丁美洲和英国的各自治领已经欧化,俄国和日本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表现在亚洲和非洲陆续变成了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到20世纪初,欧洲的少数国家通过它们的殖民体系支配着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形成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不合理现象。

在思想文化上,与欧洲的经济、政治和领土扩张同步发展的是其19世纪的思想文化遗产——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向全球的广泛传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三大主义成为西欧和北美事务中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这三大主义也对东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俄国产生了列宁主义和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铺平了道路。

在亚洲,产生于欧洲的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也随着列强的炮舰向亚洲各国广泛传播。

2.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挑战在此时期,西方列强的民族主义已经发生质变,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致使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美国和日本参加到帝国主义的争夺当中。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美西战争和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参加帝国主义全球角逐的重要标志。

日本则通过不断的侵略战争,跻身于帝国主义的大国行列,更加强了它通过侵略战争发展自己、称霸东亚的野心。

美、日开始挑战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地位。

与此同时,俄国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爆发了1905年革命,为十月革命做了准备。

亚洲各国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纷纷觉醒,掀起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运动,如印度的抵制英货运动、伊朗立宪革命、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国的辛亥革命等,成为亚洲觉醒的重要标志。

这些革命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使亚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发生着重大变化。

但是上述这些挑战还不足以改变欧洲对世界的支配地位。

总之,正是由于欧洲在世界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占有的优势地位,并通过殖民主义的网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着世界上绝大多数落后地区,因此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

也正由于此,欧洲列强之间的联合与分裂,矛盾与冲突,战争与和平,也必将带有世界全局的性质。

而且,一旦社会主义在俄国从理想变成现实,一旦新兴大国美国和日本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国际事务,一旦发源于欧洲的三大主义在东方深入人心并成为感召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有力武器,那么所有这些政治力量都必将会影响到世界全局,影响到世界格局的基本走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由于欧洲列强的争斗而引发,但是这场大战的最重要的直接后果,恰恰是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并在实际上结束了欧洲的全球霸权时代,同时预示了未来国际格局发展的趋势。

(一)欧洲开始衰落从表面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它突显的变化好像不大。

除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而出现在世界政治的版图上之外,这个世界似乎仍然是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

以英法为首的战胜国是战后和平方案的主要制定者和监督执行者;它们因获得了更多的殖民地和对所谓落后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而使其殖民帝国甚至比战前更大更完整;另外,由于它们实际操纵了20世纪的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而使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力似乎比战前更加强大。

不过,在这些表象之下的形势却完全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