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以理性的要求塑造学生、以良好的礼仪规范学生、以先进的观点引导学生、以优秀的课程培养学生。

一堂数学课就是一段生活,一段教师和学生相依共进、交流互动的生命历程。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就学习数学来说,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所以,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形象而直观的教学能够为儿童多种感观所接受。

所以本课结合新课标,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理解规律,借助多媒体生动,直观,信息量大,操作简便的优势,有效激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互动式提问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小组合作精神。

1、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

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使用数学知识对其实行思考,对之实行解释、阐述,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理解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
有协助,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3、提供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实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探究材料是促动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理解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这节课组要设计了为三好学生当导游“介绍美丽的校园”这个探究材料,引发学生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

4、要注重引发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课堂中增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互助协作、多边互助,为每个成员创造了平等参与的机会,还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这节课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通过介绍教学楼在大操场的什么位置,幼儿园在小操场的什么位置等,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