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孟子》和儒学一、孔子的儒学思想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
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作为一个思想家,对我国文化思想的贡献,首先是他以毕生的精力,整理了西周文献,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它们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古代文献。
也是儒家最推崇的经典教材。
其次是他创立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六艺为法”的儒家学派。
作为一个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他提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一)孔子的哲学思想:仁的学说:“仁”的学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对“仁”的许多解释中,既有一些具有进步意识的新思想、新观念,也有维护奴隶制的旧思想、旧观念。
主张:“仁者爱人”。
目的:为缓和阶级矛盾,调整统治政策,防止变革与革命,维持奴隶主统治,但由于阶级对立的存在,这实际是做不到的。
进步性: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提出爱人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对劳动者的重视,有进步意义,顺应了劳动者身份变化的事实。
礼的学说:含义:克己复礼。
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
主张:克己是严格用周礼,克制私欲,约束自己行动;复礼是恢复礼治,而复礼的途径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正名除依靠政治刑法之外,还必须用道德礼教治理人民。
“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
孔子在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并不是顽固派,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的,旧的制度也可以“损益”改动。
他十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对违反周礼的行为和改革旧制度的举措,多持反对态度,明确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他认为“天命不可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他“五十知天命”,主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目的:是维护和恢复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维护周天子的统一天下的地位信天命,反对鬼神。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政学说:含义:以德治民。
主张:苛政猛于虎,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都是建立在“爱人”思想基础上。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状况,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有教无类,扩大了知识的传播面,推动了学术下移;主张学而优则仕,把教育作为维护奴隶制的手段,轻视劳动人民,对后世产生不良影响;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理论和主张,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应该加以批判地继承。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应以孔子教育思想中的“有教无类”为讲授重点。
孔子办学“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二、孟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
在战国时期,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
孟轲(公元前371年~前289年),战国时邹(山东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嫡孙)的门人。
孟子的学生整理记载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有“亚圣”之称。
孟子提出“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有“重民”思想。
他认为“政在得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发展了孔子学说,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和“暴民”。
主张与民一定的土地,并不夺农时,宽刑薄税。
主张人之初性本善。
被称为亚圣。
《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之间的应答之词。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当时弟子们各有所记,孔子死后,弟子们把这些言论集结在一起,就成了一本论语。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论语,没有什么太深的逻辑性,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一个严谨的阐述,都是很简短一些言辞。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也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内容非常丰富。
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是“四书”之一。
对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其中心思想就是行仁政。
文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有鼓动性。
接近口语,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有了很大的发展。
齐桓晋文之事章内容分析《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说服齐宣王施行保民的仁政的言论。
说明王天下的关键,在于保民;保民的根源,在于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的作用,在于推行仁政;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
这是全篇的章旨。
孟子的保民和推行仁政思想,对当时社会来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
当时的人民,正处在七雄纷争的水深火热的环境里,正如孟子所说:“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盛于此时者也。
”能够解除战争和过度剥削所带给人民的痛苦,正是人民所渴望的。
其次,这时的国君,都“以征伐为贤”,强调战争的作用,孟子则强调民众的作用,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保护人民,推行仁政,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人民的生活,虽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争取人民的拥护,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但这些思想,却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愿望的。
不过,孟子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来推断他能够保民而王,这是唯心观点,不是从当时社会的客观现实出发,是行不通的。
艺术特点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孟子雄辩的才能,犀利的笔锋,在《秦桓晋文之事章》这一章中,也可略见一斑。
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本文一开头,齐宣王向孟子问霸道(齐桓晋文公之事),可见他对王天下之道是不大愿意听的。
面对着这样一个不愿听王道的人而和他讲王道,而且能够使他愿意听下去,这就要抓住对方的心理,从而启发他的认识活动。
孟子不但使齐宣王愿意听下去,而且最后接受了保民行仁政的主张(不过在事实上,宣王后来并没有实行孟子的主张),就可看出孟子是怎样的善于辩论了。
孟子是怎样层层启发说服齐宣王的呢?当齐宣王发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疑问后,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提出“保民而王”的话,这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但宣王认为王天下很难,霸天下则比较容易,所以接着又问孟子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这正说明了他怕难的心理。
下面孟子就从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说明他具有不忍之心,而不忍之心,就是保民而王的基础。
宣王虽有“以羊易牛”的事,但对于这个不忍之心,认识还是模糊的,因此有启发他的必要,否则后面要说的“推恩”“制产”等等都要落空了。
所以宣王的“以羊易牛”,究竟是不忍,还是吝啬,这是必须搞清楚的。
孟子以“百姓皆以王为爱”“牛羊何择”“见牛未见羊”的话,替宣王发现解决认识上的矛盾。
他不用注入式,而是经过宣王心理的疑难、矛盾,用启发式给以解决的。
难怪宣王要说出“《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的衷心悦服的话了。
宣王认识上的曲折性,反映在本文上,形成了层次的曲折性。
等到齐宣王发出“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的问题后,孟子似乎就可以大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行仁政的一番话了。
但这里又有一个曲折,孟子提出了“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宣王心理上还以为行王道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这种畏难情绪不解决,空谈“推恩”“制产”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
于是孟子接连用四个比喻,来消除宣王的畏难心理。
依照儒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原则顺序,仁民较易,而爱物是较难的。
宣王既做到了比较难的爱物,那么,推恩、行仁政的事不是比较容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吗?这是由于宣王认识上的曲折,而反映在本文层次上的第二个波折。
难易问题解决后,孟子就发出了“老吾老”至“王请度之”的一段议论,说明能不能王天下,关键在于能不能推恩。
但是宣王听了孟子这段议论后,还是不能接受,还没有说出“请尝试之”的话。
孟子察言观色,知道宣王心里还有障碍,那就是通过战争来称霸天下的“大欲”。
这个“大欲”不去掉,王天下的大道理是听不进去的。
经孟子“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宣王不得不承认自己所怀着的“大欲”,但还是不肯具体说出它的内容。
孟子于是就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称霸天下的“大欲”。
接着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道理,使宣王死心塌地地暗中承认这种“大欲”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能破才能立,于是“发政施仁”“制民之产”,便能得到宣王的接受了。
孟子使宣王去“大欲”的一番话,是本文层次上的第三个波折。
这些波折,使文章跌宕生姿;但这决不是故作曲笔,为波折而波折,而是启发宣王在认识过程上的曲折性的反映。
“盖亦反其本矣”至“孰能御之”一段话,已使宣王接受了孟子“发政施仁”的主张,所以说“请尝试之”。
自“无恒产而有恒心”至结束,是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
2、通过比喻说明道理。
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不为也,非不能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也是形象的比喻,说明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这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就异常鲜明而突出了。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也是具体而形象的。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成语。
爬到树上去捉鱼,除非有神经病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鱼在水中而不在树上,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事,而宣王以区区之齐,要战胜力量八倍于齐的各诸侯国,和“缘木求鱼”的行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译文: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不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统一天下的事吧!”(齐宣王)说:“什么样的道德,就可以行王道统一天下了?”(孟子)说:“养育好百姓而行王道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人可阻挡他了。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养育好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你怎么就知道我能行呢?”(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牛从堂下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