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案例1 上学多么好1、结识新伙伴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是学生结识更多的新伙伴,知道怎样介绍自己。

2、培养学生初步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小羊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爱惜学习用品的好习惯。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感情,树立独立学习、好好学习的信心。

活动过程本次活动室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的第一次接触,教师要注意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喜爱。

活动导入:教师可以从背景资料中提供的图片引入,即让学生说说图片表达了什么意思,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得出“结识新伙伴”一类的结论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

教师还可以根据本班实际,灵活选择切入点。

活动过程中“结识同学”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是通过“击鼓传花”这一游戏形式,边玩边进行自我介绍的。

活动中教师也可根据学材设计“做游戏”这一活动的宗旨,灵活选择适合本班实际的,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进行自我介绍。

在进行“击鼓传花”这一活动时,“鼓”和“花”这两个道具也可以用“音乐”和“玩具”代替,活动中教师要注意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进行自我介绍的机会。

如果这一活动占用的时间太长,其他活动可以放在下一节课来完成。

“结识老师”这部分内容,教师可按照学材中提供的方案分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本班任课老师的照片,让学生辨认。

对于老师和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学材中提供的例子,谈自己应该怎样帮助和尊重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举一些教师是如何辛勤培育学生的事例,让学生谈谈该怎样对待老师。

2、快乐的一天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熟悉学校生活的规律,认识学校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的区别,懂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通过让学生寻找和体会上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比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活动导入:由于本节课的活动内容较少,教师可以在开头安排唱“上学歌”的活动引入。

如果音乐课上已学过这首歌,这里唱一唱即可。

如果没有学过,教师可以教唱。

如果教师也不会唱这首歌,可以换别的能表现上学快乐的歌或放录音也可以。

活动过程:本节课学材主要安排了两个基本活动,这两个活动的先后顺序教师可以灵活掌握。

“说一说”这个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想想上学以后,哪些事使自己快乐。

有些同学可能可以说出一些;有些同学可能在短时间内还没体会到上学的快乐。

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快乐的事,也可以“击鼓传花”一类的游戏帮助学生寻找上学的快乐。

“连一连”这个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按要求去做,连完以后,分小组谈论为什么要这样连。

比如,为什么放学后要先做作业而不是先看动画片?通过相互交流来比较谁的生活习惯更好,自己应如何改进。

“早睡早起、上学不迟到”这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

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学材中的图,谈谈上学和上幼儿园的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同,比如,背不背书包,上不上课,做不做作业,等等。

“做一做”活动,可以让学生初步尝试记录自己的活动,如果不会写字,用拼音或图的形式都可以。

“说一说”活动,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应尽量启发学生学会表达。

“自我评价”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照学材例子来谈,也可围绕着上学的快乐及自己的体会谈。

“活动延伸”部分,让学生结合学材给的提示图,说说课余做什么感到最快乐。

这个话题,学生可以说的有很多,有自己体验过的,还有想体验的。

对于看动画片,教师要提醒学生又选择地看,并且要注意用眼卫生。

3、我能干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责任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自理能力和生存能力。

3、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

活动过程在“我能干”这一主题下,学材主要表现了自己的事情能干、班里和家里的事情也能干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活动延伸部分学材设计了“学雷锋做好事我也能干”这一内容。

在背景资料中,学材设计了一幅三个学生打扫卫生的和面,它形象地表现了“我能干”这一主题。

在背景资料中还出示了9幅图片,从多个侧面表现小学生应该能做的事情,在学生看图、说图的基础上,“写一写”自己真的能做的事情的序号。

这一项可能有点困难,因为,他们刚刚入学,可能还不会写字,因而我们只要求孩子们写出序号,他们可以以“照葫芦画瓢”地写出来,写完之后再想想,除以上9件事自己还能干什么。

第一个活动:“写一写”。

在这一活动中,学材用大量的图片变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方面的内容。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它包括生活和学习两方面。

主要表现为:自己按时起床,自己洗袜子、削铅笔,自己拿书包,自己叠被子,自己做作业等。

第二个活动:“想一想”。

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还能做什么,鼓励学生多做。

第三个活动:“比一比”。

考虑到学生都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学材安排了打扫卫生和穿衣服两项比赛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能干的机会。

通过比赛让学生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干,需要怎样去努力,从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比赛不能只比速度,还要比质量。

比如穿衣服比赛,不仅要穿得快,还要穿得整齐。

第四个活动:“做一做”。

通过让学生每天晚上按照课表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每天帮妈妈做一件事这两项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自我评价部分,学材提供了“我能做……”和“我还要……”的提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收获和体会。

“活动延伸”部分,学材设置了“给老人让座”和“帮助残疾儿童”两个情景图,来表现学雷锋做好事的思想。

通过“说一说”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做得怎么样,遇到类似情况该怎么办。

案例2 认标志4、交通标志活动目的1、使学生了解常见交通标志的含义,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常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感受交通标志存在的意义,激发学生研究和了解标志的兴趣。

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出示一个“学生过马路”的标志来引入本棵;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学生熟悉或学校附近的交通标志来引入。

“找一找”。

这个活动可以全班一起,也可以分组进行。

不论采取哪种形式,学生都要找出最基本的交通标志——红绿灯、人行红绿灯、自行车通行灯、斑马线、人行道;对于其他标志,学生能找出更好,找不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找出过街天桥和步行街标志。

“画一画”。

这个活动最好分小组进行。

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知道的交通标志画出来,然后再和组内其他同学交流,看看谁认识的最多,谁说得最准确。

有些标志学生可能见过,但不懂什么意思,需要教师帮助解答。

“演一演”。

这个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先准备好一些红绿灯、人行红绿灯标牌。

表演时,先让学生在地上画上斑马线,教师当总指挥,三个学生各拿一个红、黄、绿灯标牌。

两个同学各拿一个人行红、绿灯标牌,再让两个学生戴汽车头饰模拟汽车,其余的同学都模拟行人过马路。

可轮流交换表演角色,让每个学生都有过马路和拿标牌的机会。

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过马路的学生是否按“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走,是否先看左边,后看右边;举标牌的学生是否懂得红绿灯亮的顺序和衔接。

不对的地方应给予纠正。

“做一做”这个活动虽然是留到课后进行,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收集交通标志的方法。

其实学材已经告诉一些方法,需要教师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观察还能学到很多标志。

自我评价部分。

重点是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真实的收获和体会,而不是让教师进行评价。

最好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谈。

教师要注意多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表扬的暗示。

学材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引子,学生可以照样子谈一谈。

5、生活标志活动目的1、使学生了解常见生活标志的含义,感受标志存在的意义,初步懂得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规则和社会生活常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学生探究标志的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活动导入:(1)本课可让学生根据学材所提供的背景图导入,让学生看图说一说这是个什么地方,这两个小朋友分别应该进哪个门?为什么?从而引出活动主题。

(2)让学生画一画本校男女厕所门口都贴有什么样的标志,从而说明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标志,让我们去找一找、认一认。

活动:(1)找一找。

这个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个什么地方,并说出根据是什么。

学生根据“+”这个标志,很容易辨认出是医院。

然后再让学生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标志,说一说他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活动中,教师要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安全出口标志上,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标志,万一发生紧急情况将会怎样,从而让学生领悟到标志存在的意义。

(2)认一认。

学材提供了申奥标志、有点危险标志、节水标志和注意防潮、易碎等常见标志,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含义,在什么地方见过或应该把它们放在什么地方合适。

(3)画一画。

这个活动学生多少能画出一些标志,画完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一下,说说这些标志的意义,看谁知道得多。

学生如果画出了车标和商标,教师应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标志。

(4)做一做。

这个活动留到课后去做,但教师应教给学生收集的方法。

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认识了几个标志,标志的存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自己以后是否也尝试着利用或设计标志。

案例3 有趣的活动6、玩叶子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叶子,联想叶子与人的关系,开扩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2、学习适材、适形、适色的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等工艺品。

活动过程第一课时。

上课前教师可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片叶子,为了防止学生忘带叶子,教师可准备一些叶子。

宣布活动开始后,教师带领学生拍手,摇叶子、唱儿歌,也可作适当的身体表演,以增强趣味性。

接着提出“叶子有啥用?”这个问题,也就进入了“叶子和人”这一专题。

从学材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子可以食用(菜),可以饮用(茶),可以医用(药),可以直接拿着叶子用(芭蕉扇)。

教师要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说出更多的叶子用途。

在学生谈论了很多叶子的用途以后,教师可以稍作评价,马上转题,“你们说的都是叶子对人有益的用处,叶子对人有害吗?”问题的转向,促使学生网往逆向思维发展。

开始可能学生说不出来,但想一会儿后,他们可能会提到烟草、毒草、刺草等。

下一步可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叶片,研究认识他的各个部位和各部分名称,并观察网状叶脉与线状叶脉的不同。

在第一课时中的唱唱、谈谈、看看、想想、认认的活动中,学生们知道了很多有关叶子的常识。

在下课前留几分钟让学生们评价一下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布置下一课时“做一做”要准备的工具及材料。

在第二课时的活动中,教师先检查用具及材料,适当地结合学材中的插图说一说适形、适材、适色的常识,然后让学生自己想要贴什么画画,选什么样的叶片去粘贴自己的作品。

在课前教师可自贴几幅叶画的范画,展示给学生,但要防止学生去抄袭模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