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成语释义:“五十步笑百步”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当中的“五十步笑百步”是指打仗时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嘲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胆小。
词语流传至今,用以比喻现在的某些人嘲笑他人的不足或过失,却没有反思到自己也有这样的不足或过失,只是程度要比别人轻一些罢了。
“五十步笑百步”是一种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梁惠王说:“我在位,对于国家的治理,可以说是尽心尽意的了。
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常年发生灾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迁移到收成较好的河东去,并把收成较好的河东地区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让河内发生灾荒地区的老百姓不致于饿死。
有时河东遇上灾年,粮食歉收,我也是这样,把其它地方的粮食调运到河东来,解决老百姓的无米之炊。
我也看到邻国当政者的作法,没有哪一个像我这样尽心尽意替自己的老百姓着想的。
然而,邻国的百姓没有变得减少,而我的百姓也没有变得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场上,两军对垒,战斗一打响,战鼓擂得咚咚地响,作战双方短兵相接,有人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那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来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来了。
这时,跑得慢的士兵却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胆小鬼,您认为这种嘲笑是对的吗?”梁惠王说:“不对,他们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是这也是临阵脱逃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无须再希望您的国家的老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成语示例:1、你不要总是嘲笑他,其实你俩是五十步笑百步,半斤八两。
2、你真是五十步笑百步,说他成绩差,你和他的成绩只不过相差一两分。
3、看见哥哥平时不听话的样子,我取笑他,妈妈便说:“你别五十步笑百步了!4、他的羽毛球打得很烂,可他还在那五十步笑百步地说我打球太臭。
攘:[rǎng]鸡者成语释义:因不愿干脆及时地改正错误,而挖空心思地为自己的错误辩护。
攘:盗窃,窃取原文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文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请不要生气,(我)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有一位家长孩子爱欺负小同学,爱做坏事。
有一天,她的孩子跑到低年级的班里把全班的桌子几乎要推倒完了,她赶到现场,不是马上就制止自己孩子错误的行为,而是看着孩子推倒最后的一张桌子。
人家问她,你怎么不管教自己的孩子,她说:“这个孩子的性格很硬,讲也不听,就让他把桌子推完了吧,推完了,他也就没有桌子推了。
”这位老师母亲的心思与“攘鸡者”的心思如同一辙,真的想不到距孟子到现在两千多年了,还出现了今版的“攘鸡者”,古人的话很具前瞻性。
揠苗助长成语释义:揠:拔起。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也作“拔苗助长”。
【反义词】顺其自然、循序渐进、放任自流。
【灯谜】揠苗助长(打三字口语一)谜底:贪快活[1]【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3)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成语启示: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
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成语示例:1、那种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异于拔苗助长。
2、吴万森满怀忧虑地说:“‘抢先教育’违背了儿童成长的客观规律,这种拔苗助长的办法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庾公之斯出自《孟子》原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
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思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矣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sheng四声)矢,而后反。
”译文: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羿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郑国派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拿弓,我是必死无疑的了。
’问他的驾车人:‘追我的人是谁?’驾车的说:‘是庾公之斯。
’子濯孺子说:‘我能活了!’驾车的说:‘庾公之斯是卫国善于射箭的人;您(反而)说“我能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跟我学的射箭。
尹公之他是正派人,他看中的朋友一定也是正派的。
’庾公之斯追到跟前,说:‘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无法拿弓。
’庾公之斯说:‘我向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传授的技术反过来伤害您。
虽然这么说,可是今天这事,是国君交付的事,我不敢不办。
’说完便抽出箭来,在车轮上敲,敲掉箭头,射了四箭之后返身回去了。
”【注释】①逢蒙学射于羿:逢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
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
②子濯孺子郑国大夫。
③庾公之斯:卫国大夫。
④尹公之他(tuō):卫国人。
《三国演义》中在华容道曹操逢关羽之时曾引用此典故: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于是关羽就将曹操放了。
捉放曹:操曰:“赶到荆州将息未迟。
”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
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
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
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
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
”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曰:“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
”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将军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危,以奉报矣。
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
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
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
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
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
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
云长愈加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