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九叶诗派"专题学习重点与难点答疑"问:能向我们介绍介绍穆旦本人的情况吗?答:教材中说,我们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增加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了解。
但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穆旦生平的介绍,在专科教材中也很少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多用一些篇幅进行介绍。
穆旦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生于天津,比曹禺小8岁,1977年1月26日在天津病逝,终年59岁。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24岁),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
1945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
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
他的这三部诗集均很快在香港再版。
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
这时,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
1948年8月(30岁)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这期间,闻一多于1948年编造的《现代诗钞》选入了他的四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
1952年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公元前2600-公元1950)》选入了他的两首作品。
1952年底携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国,1953年5月,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4年,因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他回国的第一首诗《葬歌》。
195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九九家争鸣记》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
"文革"中,又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被抄家,他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
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十余种,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他突然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以后》、《冬》等著名作品,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
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1977年1月26日不幸病逝。
好在他还是看到了"文革"的结束。
问:穆旦的作品都有哪些?答:穆旦的作品主要可分为"诗歌作品"和"翻译作品"两大部分。
在诗歌方面,穆旦生前只出版了3部诗集,即《探险队》(1945,昆明文聚)、《穆旦诗集(1939-1945)》(1947,自印)、《旗》(1948,上海文化生活)。
其中,《穆旦诗集(1939-1945)》是他创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2000)"之一。
穆旦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早期(1934-1937),大致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这是他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二、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三、后期(1948-1957),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这是他创作的衰退期,主要作品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四、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这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
在翻译方面,穆旦的收获更多。
主要有:普希金的诗集7部:《青铜骑士》(1954,上海平明)、《波尔塔瓦》(1954,上海平明)、《加甫里颂》(1955,上海平明)、《普希金抒情诗集》(1957,上海新文艺)、《普希金抒情诗二集》(1957,上海新文艺)、《欧根·奥涅金》(1957,上海新文艺)、《高加索的俘虏》(1958,上海新文艺)。
("文革"中重新修订《普希金抒情诗集》,上下册,上海译文)。
英国诗人的诗集5部:《拜伦抒情诗选》(1957,上海新文艺)、《雪莱抒情诗选》(1958,人民文学)、《济慈诗选》(1958,人民文学)、《云雀》(雪莱,1958,人民文学)、《唐·璜》(1980,四川人民)、《英国现代诗选》(1985)。
("文革"中重新修订《拜伦诗选》,上海译文)。
其他诗集2部:《布莱克诗选》(1957,人民文学)、《艾略特和奥登诗选》。
文艺理论著作2部:《文学原理》(前苏联,季摩菲耶夫,1955,上海平明)、《别林斯基论文学》(1958,上海新文艺)。
问:教材在这讲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能再帮我们梳理一下吗?答:我们可以把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四个时期。
第一,初创期(1917-1922),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白话诗时期"(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或者"五四时期"。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是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这年1月,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重要作品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22年1月,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
这年3月,上海亚东书局在这年出版的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被看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这年4月,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在杭州组成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同时还自己出版了诗合集《湖畔》,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
这年6月,文学研究会的朱自清、周作人等8人因出版诗合集《雪朝》(商务印书馆)而被看作是一个"准诗歌流派",称为"《雪朝》诗人群"。
这年8月,汪静之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蕙的风》被看作是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因其在爱情表现上的大胆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年,冰心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小诗。
这年发表的重要诗论还有郑振铎的《论散文诗》和周作人的《论小诗》,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北社编辑的《新诗年选(1919)》和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等。
第二,探索期(1923-1927),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2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