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RNA分子
组成,由于 RNA 容易发
生 变异 ,所以难以制作疫苗。 3.致病机理:主要攻击 T细胞 ,并寄生在 T 细胞 内,患者的免疫系统最终完全瘫痪,直至死亡。 4. HIV 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性接触 、 血液 和
母婴 三种途径传播。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
(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 -
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 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 系统的活动
解析
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
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引起内环境的渗透压 上升而使内环境渗透压恢复正常;内环境中有许多 由缓冲物质构成的缓冲体系,其主要的缓冲对是
H2CO3/NaHCO3、NaH2PO4/Na2H PO3 ;细胞代谢的主要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
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
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
免疫 类型 比较 项目 概念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原被体液中的相应 抗体 消灭的过程
抗原被相应免疫细胞消 灭的过程
被抗原侵入的 宿主细胞 或异常细胞(即靶细胞) 浆细胞产生的 抗体与相 效应T细胞 与 靶细胞 应的抗原 特异性结合 密切接触
答案
B
考点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1.水平衡 是指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相等,即水的来源与去 路的平衡。
(1)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内环境 才能进行。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
条件。
二、体温调节 1.体温平衡中的神经调节 (1)有效刺激: 寒冷(炎热) 。
(2)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 (3)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4)效应器: 毛细血管、立毛肌、骨骼肌、汗腺、
5.神经调节 (1)当血糖含量降低时,经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 于
胰岛A细胞
,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
升高。 (2)当血糖含量上升时,经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 于 胰岛B细胞 ,分泌 胰岛素 ,使血糖下降。
五、免疫系统 1. 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和 免疫活性物质。 2.人体三道防线的比较 防线名称 第一道 防线 第二道 防线 第三道 防线 组成 性质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解析 内环境稳态失调即为超出个体的自我调节 能力,呈现为一种病态或不正常状态。A 项是人进 入寒冷环境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目的是为了增加 产热,属于机体的正常调节;C 项是机体在体液免 疫过程中,对入侵机体的抗原进行的特异性免疫过 程,是免疫系统的正常应答;D 项指人在缺水环境 中通过激素调节来达到保水的目的,也是一种正常 性的调节;B 项从平原进入高原后,氧气浓度下降, 造成组成内环境的成分紊乱,出现肺水肿现象。
2.内环境稳态维持的基本途径
(1)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 的主要调节机制。
训练 1
(2010· 安徽卷,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 ( )
正确的是 尿激素增加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 H2PO4 /HPO2 4 构成的缓
体液中的抗原
关系
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对于胞内寄生 物, 体液免疫先起作用, 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 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 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六、艾滋病(AIDS) 1.病原体:人类 免疫缺陷 病毒 (HIV)。 2. HIV 的结构: 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遗传物 质由
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 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
D
训练 2 是
(2010· 江苏卷, 9)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 )
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 A. 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 B 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作用部位及作用:
四、血糖平衡调节 1.正常人血糖浓度 在 0.8~1.2 g/L 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2.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肝糖原 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 转化。 3.血糖的去路:氧化分解,合成 肝糖原、肌糖原, 转化成脂肪和某些 氨基酸 4.激素调节 (1)降血糖激素: 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 (2)升血糖激素: 胰高血糖素 ,由 胰岛A 细胞 分泌。 等。
甲状腺和肾上腺 。
2.体温平衡中的体液调节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促进垂体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 ,使细胞代谢 加快 ,产热 增加 。
三、水盐平衡调节 1.有效刺激: 内环境渗透压的变化 2.感受器: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神经中枢: 下丘脑、大脑皮层 。 4.效应器: 垂体 。 5.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6.调节激素: 抗利尿激素 。 。
专题六、个体的稳态与调节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二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 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 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第二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一、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关系 组织液 血浆 2.内环境的作用 淋巴
①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交换物质,然后经内环 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②与物质交换直பைடு நூலகம்相关的器官是皮肤,系统有呼 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
③内环境的“ 内” 与“ 外” 是相对的,从细胞的角 度看就是细胞外液,从人体角度看细胞外液就是内 环境。
(2)内环境成分分析
①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 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 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2 等。 ②内环境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结 合,缓冲物质对酸、碱性物质的缓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