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复习提纲

视听语言(2)复习第六章视听思维的基本特点第五节1、电影情境?答:情境:影视作品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的或结合的情况。

如影片中故事发生背景、时间、地点等。

第六节1、视听思维的特点:暗示。

第七章透镜与焦距第一节光学镜头成像的几个概念1、物体经过透镜成像,有哪两种方式?①光化学成像系统②数字化成像系统2、影视成像至成品输出,要经过哪些技术步骤?3、透镜方程?放大率?答:1/f=1/u+1/u′,F:焦距,U:像距,U′:物距放大率:K=【U′/U】4、视场角的定义?答:①在光学仪器中,以光学仪器的镜头为顶点,以被测目标的物象可通过镜头镜头的最大范围的两条边缘构成的夹角,称为视场角。

②在显示系统中,视场角就是显示器边缘与观察点(眼睛)连线的夹角。

5、视场角公式?解释不同幅面的胶片或CCD有不同的视场角的原因。

答:①A=tan(k/2f)②原因:张角不同视场角不同。

【CCD,即图像传感器,能够把光化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CCD上植入的微小光敏物质称作像素。

】6、分述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距镜头的物理特点?答:(1)标镜,①视角与透视接近人的单眼观察的效果,②水平角度30°以上,垂直角度22°左右。

③一般为55mm(2)广角①一般低于30mm的镜头,视角水平35-70,垂直视角25-55.(3)长焦①一般大于75mm的镜头,水平视角低于17°,垂直视角低于13°7、滤光镜的类型?答:天光镜和暖调滤光镜,偏振滤光镜,去雾滤光镜等。

8、什么是景深?答:一个物体经过透镜成像后,位于最佳聚焦点前后的一个范围。

9、景深方程?答:T=2UUNC/ff C:弥散斑直径T:景深 U:物距 f :焦距 N:相对孔径(光圈大小)第二节镜头的空间表现特点1、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答:焦距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

2、简述光圈与景深的关系答:同一镜头,物距不变,改变光圈大小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

3、简述物距与景深的关系答:同一镜头,光圈不变,物距变化物距大,景深小;物距小,景深大。

3、什么是透视?透视的类型?答:透视是绘画理论术语,指用线条显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投影。

透视分为:几何透视、色彩透视等。

4、用短、长两种焦距拍摄同一物体,物体与背景的关系呈现何种不同?答:短焦距,物距近,透视效果强,远处的背景低(小);长焦距,物距远,透视效果弱,远处的背景高(大)。

5、移动摄影与变焦运动的区别。

答:移动摄影背景距离感变小,出现新景别新内容;变焦移动摄影背景距离感压缩变化,局部不加内容的放大。

【移动拍摄自然、真实,具有较强的动态感。

变焦拍摄有利于克服时间、场地限制和消除对拍摄对象的影响。

】第三节透镜的语言意义1、从观众的角度上看,舞台语言与视听语言区别?答:对于观众来说,因为观众离舞台比较远,舞台演员肢体语言比较夸大,视听语言相对细腻。

2、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几乎都只用标准镜头,分析其原因?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简朴含蓄,大多侧重于家庭情节剧。

记录的是平静生活下的尘埃落定和随遇而安,这种内容使用标准镜头拍摄风格匹配。

3、举例说明透镜的语言意义。

答:第八章摄影机角度第一节表现性1、记录与表现的区别?记录:忠实于现实的原貌,不改变现实的自然状态。

表现:外在的人或物的本质超越了表象本身,表达了内在的某种性质。

2、艺术品必然具备表现性,为什么?答:只有超越了表象的作品才可称之为艺术品。

3、表现性心理缘由的两种解释:力场结构说和移情说答:①视觉式样可以构成力的冲击作用于神经系统②视觉引起记忆库中的知识和情感,作用于事物的认知。

第二节摄影机角度的表现性1、“任何一种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都力求使接受者更清楚、更深刻地看到某种东西”,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都在努力的让观众通过观看把握事物的内涵和本质。

2、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注意摄影机角度的表现性?答:要想注意到摄影机角度的表现性,必须具有独特的审美认知,大部分都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3、维尔托夫认为:“摄影机具有超越人类眼睛的观察力和表现力,可以揭示出事物的另一种本质。

它向肉眼对于世界的视觉再现提出了挑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手段和新语言。

”举例说明摄影机的表现性。

答:陈凯歌作品《边走边唱》,长焦镜头将众人挤在同一个面上,众人背后的湍流变成了二维的背景。

第三节视觉经验与摄影机角度1、简述平视所形成的一般心理效果和形成机制答:平稳,亲切,自然。

2、简述仰视所形成的一般心理效果和形成机制答:人物形象高大、敬仰,观众会感到压迫,3、简述俯视所形成的一般心理效果和形成机制答:观众看到的东西会感到卑贱、渺小、弱势、非正义人物。

第四节作为语言的摄影机角度1、摄影机角度的含义答:指对拍摄题材的看法。

2、摄影机角度的功能和作用?答:①造型,塑造人物形象②掌控影视空间关系和构图的要素③决定观众视点和影片叙事风格。

3、解释《公民凯恩》中摄影机仰拍的意义。

答:威尔斯《公民凯恩》全片以仰角摄影为主,特别用来强调主角的强大权力,使凯恩看起来威胁力十足,能摧毁一切障碍。

4、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运用摄影机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的人生观,举例说明之。

答:小津安二郎《晚春》里,仰拍的人物饱满圆润,固定机位记录的是平静生活下的尘埃落定,他把镜头、把自己当成人物最好的观众,在沉静中有了写意画般的美感,进而表现他一直主张的随遇而安。

第九章视点与视点策略第一节视点的含义1、视点的传统定义答:观看时候的角度。

2、小说叙事的视点特点答:①视点伴随着观看者的观点和立场②把sb.或群体观察、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看作是视点。

3、电影视点的含义?答:制作者的立场。

4、传统电影研究中关于视点的两分法:客观视点与主观视点第二节标准叙事策略1、视点的三个来源答:人物、制作者、观众2、传统电影研究的两分法把制作者隐藏了起来,简述其根源。

答:①梦工厂的娱乐性使观众进入到忘我的类型化世界。

②观众在观看这类电影时,是在信以为真的催眠状态下,将这类电影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来对待。

4、电影的视点最终不是在银幕上而是在观众的大脑中形成的,为什么?答:4、标准叙事的视点策略?答:三镜头法:双人镜头、正打镜头、反打镜头5、作者电影或艺术电影常常对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的视点策略进行颠覆,举例说明之。

答:贾樟柯《小武》结尾里,有些“演员”意识到自己被拍摄而去看镜头。

通过这种意想不到的处理,置换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视点策略。

6、剧中人物看镜头会引起什么样的心理效果?答:①会使观众从电影的虚拟世界里跳出来。

②观众的情绪可能会和剧中人物的情感达成统一。

③银幕世界和现实世界发生交流。

④银幕世界所形成的幻觉被入侵。

第十章光第一节光的基本特性1、人的眼睛对亮度变化的感知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答:对数变化2、解释光的强度和照度的区别?答:光强:物体表面发光的强度值,只与物体发光有关。

照度:被照物体表面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即物体表面被照亮的程度。

3、色温的定义答:黑色金属物体加热到一定温度所发光的颜色变化。

4、以太阳光为例,解释色温的变化答:早上色温低,中午色温高,蓝天时候色温高第二节光效1、硬光与软光的定义?答:硬光:能造成界限分明的阴影软光:散射无阴影的光。

2、分述正面光、侧面光、逆光、顶光、脚光等方向光的特点答:正面光:物体上没有阴影,轮廓不分明,缺乏立体感,空间感弱侧面光:物体不能看清全貌,但层次丰富,立体感强逆光:轮廓鲜明,使被摄体与背景分离,空间感强,立体感强顶光:水平照度大,垂直照度小,中间没有过度层次3、自然光效与戏剧光效的区别?答:①自然光效影片内容和现实是同一的,戏剧光效反之。

②自然光效根据现实情况对光效进行处理,而戏剧光效根据影片内容、主题、意境对光效进行处理。

③自然光效强调的是环境光的客观性,戏剧光效强调的是思想和意境的主观性。

4、简述平光照明与明暗对比照明的特点答:平光照明多纠正性使用,用来使过瘦或是过长的脸变宽,但立体性不强。

②阴暗对比照明,立体感强,有利于空间深度的表现。

5、银幕光效与生活光效的关系答:①银幕光效是模拟的现实光效。

②银幕光效的依据是现实光效。

③银幕光效必须满足媒介的技术要求。

第三节基本布光技巧1、分述主光、补光、背光、轮廓光、环境光、眼部光的特点和作用答:①主光:用来塑造人和物的主要光线,用来表现被摄物的形态、轮廓和质感。

②补光:方向随主光而定一般和主光相对,补光一般为柔光,平衡主光的光线。

③背光:来自被摄主题后部的光,(多为光斑),为画面增添活力。

④轮廓光:来自被摄主体后面或侧面,强调人或物轮廓的光线。

⑤眼部光:为眼部照明的光,眼球发光。

2、灰板是根据什么制作的?正常世界的平均反射系数是多少?答:18%3、曝光与那些因素有关?答:快门和光圈。

第四节光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1、光在影视制作中的作用?答:①照明②塑造空间感、光造型③引导观众视线④表现情绪、渲染氛围⑤表现时间、塑造时间⑥人物性格造型⑦抒情、表意⑧形成质感2、光常常用来在暗示或象征人物、事件的性质,举例说明之。

答:①科恩兄弟的《不在场男人》,一个商人坐在办工作直面镜头,光线来自下方,造成阴森的效果,暗示着这个人的奸诈,狡猾。

做生意可能会弄虚作假。

②《公民凯恩》中理想主义的凯恩和两个工作伙伴的戏,他告诉二人他要在报纸上刊出“原则宣言”,向读者表明维护人权,但当凯恩弯腰签署时,脸突然陷入黑暗——预示着他未来的人格。

③《公民凯恩》中高反差的灯光打在他脸上,影射他正直与堕落的两种人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