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名师指导: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作者: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袁巍对于学习法律的自考生而言,案例分析类型的题目是参加自学考试所必须认真面对的,因为它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在相关的法律课程中经常会碰到需要对案例进行分析的题,比如“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公司法”等等。

其题型也不一定仅限于案例分析,有时在选择题中也会采取这种出题方式。

从实践意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把法律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因此学会对考试试题中的案例进行正确分析,对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恰当地运用法律分析问题也具有很强的实战作用。

本文将主要从考生应试的角度指出案例分析题型的特点、难点和解题技能,并归纳解题的方法。

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很好地帮助自考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这种题型,并从容地完成解题。

一、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特点与难点案例分析类型题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出题,但还是有一些特征可循。

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使考生在考试时不至于产生恐慌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从以往的考题来看,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案件事实被虚拟得很真实。

为了考查考生对于法律规范的记忆和理解水平,案例分析类型的题目通常虚拟出很真实的场景。

如发生法律纠纷的当事人名字很具体,纠纷的时间具有紧凑感,地点的安排一般也是恰到好处。

这样虚拟场景的作用是让考生有置身于案件情景之中的感觉。

由此考生就无法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2、案件事实往往错综复杂。

首先,案件往往涉及到多方当事人。

甲方、乙方、丙方等等,往往弄得考生晕头转向。

其次,案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往往也不止一个。

比如合同关系与侵权关系往往扯到一起,所有权关系与债权关系糅合在几方当事人之间等。

再次,案件信息量丰富。

由于是虚拟的真实场景,所以考题通常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量给考生,这样一方面让案件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查考生排除不必要信息的能力。

多余的信息无疑给考生设置了很多陷阱,考生必须步步小心。

3、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考题的提问,考生必须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利用有用信息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

既然是考法律知识,那么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相关法律问题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二是记忆能力。

为了解决考题设置的问题,考生必须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法律知识,其中自然包括当前中国的立法对某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基础性的知识点。

记忆如果不到位则很难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第三是法律语言表述能力。

当考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本质之后,就应当把结论表述出来。

解决法律问题自然要用适当的法律语言回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使用“法言法语”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样一来,特定法律词汇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考察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考生一见到案例分析类型的题就头疼、发怵。

这种类型题目的难点正在于其信息量过多,而考生往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容易陷入出题者预先安排好的陷阱中去。

另外,这类型题考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更高,其难度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了。

法律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答题技巧案例分析题 2009-07-22 14:08 阅读36 评论0 字号:大大中中小小一、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特点与难点案例分析类型题虽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出题,但还是有一些特征可循。

掌握这些特征可以使考生在考试时不至于产生恐慌感,避免不必要的失误。

从以往的考题来看,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案件事实被虚拟得很真实。

为了考查考生对于法律规范的记忆和理解水平,案例分析类型的题目通常虚拟出很真实的场景。

如发生法律纠纷的当事人名字很具体,纠纷的时间具有紧凑感,地点的安排一般也是恰到好处。

这样虚拟场景的作用是让考生有置身于案件情景之中的感觉。

由此考生就无法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2、案件事实往往错综复杂。

首先,案件往往涉及到多方当事人。

甲方、乙方、丙方等等,往往弄得考生晕头转向。

其次,案件所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往往也不止一个。

比如合同关系与侵权关系往往扯到一起,所有权关系与债权关系糅合在几方当事人之间等。

再次,案件信息量丰富。

由于是虚拟的真实场景,所以考题通常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量给考生,这样一方面让案件更具真实性,另一方面也是考查考生排除不必要信息的能力。

多余的信息无疑给考生设置了很多陷阱,考生必须步步小心。

3、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考题的提问,考生必须排除不必要的干扰信息,利用有用信息对问题的本质做出判断。

既然是考法律知识,那么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对相关法律问题提出结论性意见。

第二是记忆能力。

为了解决考题设置的问题,考生必须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法律知识,其中自然包括当前中国的立法对某些问题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基础性的知识点。

记忆如果不到位则很难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第三是法律语言表述能力。

当考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分析问题的本质之后,就应当把结论表述出来。

解决法律问题自然要用适当的法律语言回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使用“法言法语”来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样一来,特定法律词汇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考察目标。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考生一见到案例分析类型的题就头疼、发怵。

这种类型题目的难点正在于其信息量过多,而考生往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所以容易陷入出题者预先安排好的陷阱中去。

另外,这类型题考察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更高,其难度自然而然地提升上去了。

二、解答案例分析类型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针对前文对案例分析类型题的特点和难点所进行的分析,笔者在此想强调一下考生在面对这些题时所需要具备的技能。

首先,考生要扎扎实实地学习各门法律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所谓理论是指教科书当中对重要问题的阐释。

包括某些理论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学者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如何,对于个别重要理论问题甚至需要了解一下其他国家的立法是如何处理的。

实证是指我们国家的立法是如何规定的。

考生往往抱怨法律考试所涉及的法条太多,记忆量太大。

其实这是一种对法律考试极大的误解。

考试考查的通常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或者与当前时事紧密联系的内容,并非所有法条规定的内容都有考查的必要。

法律考试如果仅仅侧重于记忆、背诵能力的考察是对法律学习很大的曲解。

但这并不是鼓励考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选择性学习,因为教科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重要内容。

考生在阅读教科书的时候要学会区分问题的重要程度,同时结合我国立法规定来记忆,切忌胡乱猜测考试重点,也忌讳采取应试目的很强的方式去阅读教科书。

其次,考生要善于分析各种法律关系。

案例分析类型题的解题关键就在于法律关系的分析,而自考经常考查的法律关系并不多,比如所有权关系、担保物权关系、债的关系是最为常见的法律关系。

精通这些法律关系成为学习法律知识的首要目标。

后文中还将讲解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的方法。

再次,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紧扣设问的要求进行解答。

考题的设问形式多样,有的仅仅要求考生分析案件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有的就某个问题提问中国现有立法如何规定,比较抽象的设问可能要求对某个案例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不同设问形式的回答方式不尽相同,考生需要认真审查设问要求,对症下药才能做到既不浪费考试时间又能围绕要点回答。

三、解答案例分析类型题的方法解题技能的积累有赖于考生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属于考场之外的功夫。

而解答方法具有临时应对的特点,属于考场实战的功夫。

在这一部分,笔者将针对案例分析类型题为考生归纳一套解题方法。

这套方法具有普遍适用的特点,可以适用于各门法律考试中。

但是笔者并不赞成把它完全作为应试技巧,而是希望考生在平时练习的时候也多加运用,久而久之形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性做法。

这样即便在考场中碰到更有难度的问题也能应付自如。

1、准备工作:把应试心态调整到最佳。

不管采取何种形式,案例分析类型题的出现意味着一场艰苦战。

考生在碰到它的时候不要过于着急,心态越急越容易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发生遗漏、错误阅读等不该出现的情况。

考生应当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

首先要做多遍阅读的准备,直至把题意看懂;其次要用心看,不要受无关事项的干扰而影响阅读。

2、初步工作:采取自己熟悉的方法排除无关信息。

案例分析类型题目中必然包含一些与解题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被命题者用来有意提升题目的难度。

因此考生在阅读信息的时候必须排除这些无关信息,把对解题有关的信息保留下来。

对此考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记忆能力强的考生可以直接在心里默记信息,记忆能力稍弱的考生可以在草稿纸上把有用信息记录下来。

所需要掌握的信息主要包括这些内容:案件涉及的当事人、案件的基本事实情况、各个事实的前后关系(主要以时间为脉络)、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争执点(如果存在,争执点是什么)、当事人采取什么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有了这些基本信息,考生才有条件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同时为了确保自己了解的信息正确无误,考生有必要多阅读几遍考题。

3、关键工作:分析法律关系。

通过前一步骤的工作,考生已经收集了用来分析法律关系的足够信息,接下来考生应当根据所学过的法律关系来“对号入座”。

法律关系离不开一定的主体(当事人),因此以当事人作为分析切入点最为恰当。

按照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案件事实以及从教科书上学习到的各种法律关系,考生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案件牵涉到的主要法律关系。

这个工作离不开平时认真的学习积累,并非临阵抱佛脚就能达到要求。

4、展开工作:分析权利与义务。

学习过基本法学理论知识的考生都知道,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权利和义务。

那么在分析完法律关系之后,考生应当接着分析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权利与义务将决定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

一般说来,法律关系分析得当之后,对权利义务的分析就比较容易,解题也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

权利义务内容的确定也离不开平时对教科书的认真学习,属于考场外考生所需重点努力的方向。

5、收尾工作:解答提问。

经过上面几个步骤后,考生可以大胆地进行解题答疑了。

考题设问无非考查考生对法律关系、法律权利义务内容是否掌握,因此如果前面几个步骤处理顺利,答题就易如反掌。

但是,在这一步考生仍然需要注意一点,在表述答案时应当尽可能避免采取通俗口语,在该用法律语言的地方千万不可大意。

比如在表述“甲从乙那里要回自行车是合理合法的”这个意思,就应当表述为“甲有权要求乙返还自行车,因为甲是自行车的所有权人”。

另外,适当引用法律条文的规定无疑更好,不一定要清楚地记下条文的原文,只要法条的大体意思表达正确即可。

司法:案例分析题答题技巧2006-12-26 11:54第一,“审题”。

很多考生都普遍认为第四卷时间不够用,原因有三,一是题干太长,有的题干长达数百字;二是法律关系、事实关系错综复杂;三是论述题的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