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宿州风俗文化报告
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宿州分校学号:1434001465046
姓名:王珏
班级:14秋工商专科
宿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原官话的宿州-徐州片区,天津话也源于宿州方言。
赛珍珠在作品里面称呼宿县为“南徐州”,是因为按照宿县方言的读音,宿州和徐州几乎一样,所以宿县人都自称宿县为南徐州(1911年民国开始,使用了1100多年的宿州才改称宿县,所以1920年代的成年人应该会自称宿州,也就是南徐州)。
宿州方言中,宿州人大多将“宿州”称为“虚县”(宿县)。
宿州的风俗一概同北方,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饼。
只有夹沟一带的少数丘陵中产大米,名为“香稻米”,曾经是贡米。
米制品通常只有端午节的粽子。
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
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面片,当地叫“猫耳朵儿”)、蚂蚱腿(细小不长的形似蚂蚱的拐弯的腿一样的面制品,加糖和姜末),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
年夜饭不是正餐(通常是吃饺子(这个风俗似乎其他地方未见),现在晚餐也是正餐,通常准备各种菜品,比较丰盛,当然饺子是必不可少的。
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
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
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
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
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
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
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
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
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
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
砀山酥梨为果中精品,为海内外顾客所青睐。
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为《中国名菜谱》中的一品名肴。
夹沟
香稻米,清香浓郁,“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米。
饮食
宿州地处淮河流域,宿州菜是安徽菜沿淮风味的集大成者。
徽菜不等于安徽菜,仅仅指徽州菜。
那里优质丰富的特产资源、讲究菜品原料本味的特点,相得益彰。
只有产自黑龙潭的肥王鱼,加上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宿州的奶汁肥王鱼成为其中不可多得的菜品,而符离集烧鸡更将宿州风味的高深烹饪技法表现地淋漓尽致。
品过大菜之后,再品砀山酥梨和萧县葡萄,清新爽口,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更衬出大菜的美味。
在宿州你可以品味到地地道道的沿淮风味,安徽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州、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中北部。
沿淮风味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的特色。
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代表菜有:“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推荐名点:符离集烧鸡、奶汁肥王鱼、蕲县马蹄烧饼、浍河鲤鱼
娱乐
宿州市埇桥区是著名的马戏之乡,汉朝时,马戏在宿州就十分盛行。
宿州埇桥区的马戏杂技魔术表演,在全国范围都十分有名。
宿州的传统娱乐活动还有戏曲等,如泗州戏和黄梅戏,历史悠久,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特产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已有2000年栽培史,以皮薄色美、甘甜酥脆,驰名海内外,曾是宫廷贡品,系中国十大名优水果之一。
年产1.5亿公斤,远销40多个
国家和地区。
符离集烧鸡
闻名中外的符离集烧鸡,产于本市北30里位于京沪铁路大动脉上的符离镇。
已有80多年的制作历史,它以独特的风味,享誉遐迩。
灵璧石
灵璧县盛产玉石、故得名“灵璧”。
灵璧石分奇石、磬石和大理石。
奇石天然神韵,叩之有道,清帝乾隆封其为“天下第一石”。
磬石为灵璧独有,色如墨玉,敲击可发出美妙的声音,俗称“八音石”,四千年前古
人即用之制作磬石编钟。
玲珑剔透的磬石工艺品和大理石板材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旅游名胜
皇藏峪风景区
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风景名胜区、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皖北萧县东南。
是江北罕见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亚热带和暖温带交汇地带,为皖北地区唯一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次生林。
景区内有木本植物190多种,700多种中草药,58种鸟类,和野兔、刺猬、蛇、獾等野生动物。
皇藏峪古称黄桑峪,因昔日峪内长满黄桑树而得名。
公元前205年春,项羽、刘邦大战彭城,刘邦惨败,仅和十几名随从辗转逃进此峪藏匿才幸免于难。
后来,他登基做了汉朝开国皇帝,人们便将此峪改名为皇藏峪。
五柳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
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西北部夹沟镇、符离镇及曹村镇境内。
是集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景观为一体。
具有深厚文化积淀以山、水兼备为依托的平原低山型度假休闲风景旅游区。
五柳省级风景名胜区,以五柳龙泉湖为核心,包括闵祠、马皇后故里、流沟寺、大芳寺等游览区。
钟馗画、奇石之乡
在灵璧因盛产玉石而得名。
是中国著名的奇石产地。
这“一美”、“一神”、“一奇”,构成了灵璧县十分独特的旅游资源。
目前灵璧建起了渔沟奇石一条街,全长约1.5公里,街道两旁大型奇石千姿百态,沿街商店内五颜六色的奇石琳琅满目;灵璧传统的工笔“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年画艺术闻名中外,其中孙淮滨被外交部礼宾司定为国礼艺术大师,创作的钟馗画由礼宾司向相关部门推荐,灵璧钟馗图尤其深受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人士的喜爱。
虞姬墓遗址正在扩建为“虞姬楚汉文化园”,届时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新颖的形式,迎接中外游客。
陈胜吴广起义旧址——涉故台
涉故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西寺坡镇刘村,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似覆斗形,长67.6米,宽65.5米,面积4427.8平方米。
北高南低,台上树木成荫,台下有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及光绪、民国年间的石碑。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即陈胜)、吴广同被秦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边。
途经大泽乡,遇雨受阻过期,按秦律过期者斩首。
陈、吴即率众“筑坛而盟”,杀死押送军官,陈自立为将军,吴为都尉,举行
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由此出发,攻下蕲(今埇桥区蕲县镇)、谯(今安徽省亳州市),然后直指秦都咸阳。
今涉故台已经修整,建有陈涉塑像,并建房数间,陈列有关陈涉、吴广起义史料。
涉故台作为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祥地,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源头,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蕲县古城遗址
蕲县古城遗址位于宿州市南20公里处蕲县镇境内,206国道穿城而过,是安徽省内发现最早的一座古城。
秦统一六国时置蕲县,南梁改设蕲城郡,隋朝复称蕲县,元代废县迁至宿州,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蕲县镇历史源远流长,是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发源地。
林探花府
林探花府座在宿州市杨庄乡林庄,系清代武探花林方标的府第,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骞祠
闵子骞祠及墓座落在曹村镇闵祠村。
三面环山,泉水涌流,环境幽雅。
紧傍206国道,交通便利。
是我市重点名胜古迹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闵子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名列七十二贤之首,德与颜渊齐名。
闵子以孝名天下,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
宋朝皇帝褒闵子为“畿圣”,历代皇帝赐匾封公,文人墨客赋诗题记,其懿行美德千古传为佳话。
淮海战役会议遗址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始于1948年11月、12月中旬,歼灭国民党黄维兵团后,淮海战役总前委全体成员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在蔡洼杨台子李春华家后院召开会议,研究渡江作战部署和部队整改方案。
会议休息时,五位首长在院内合影留念。
圣泉寺
圣泉寺位于萧县城西北1.5 公里的泉山北坡有房舍30 余间寺依山势殿庭门廊颇为壮观。
因寺旁有一泉曰“圣泉”而得名。
圣泉虽仅一小池但四季不涸且泉水甘洌为矿泉水中的上品来此取水游乐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