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人文教育的渗透
河北省泊头市教体局研训中心(062150)张凯科学课的三维目标成功付诸实施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知识、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三者不可偏废构成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三块基石。
重知识轻过程性方法的指导,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慢慢会在机械记忆中麻木,这种教法显然不可取。
既注重过程性方法又重视结论性知识的得出,这样的课堂就是完美的吗?远远不是,还需要在其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也就是在科学课中对于人文教育也需逐渐重视起来,使培养的学生既重智更重德。
受过高等教育有才无德危害社会的例子并不鲜见,德才兼备才是决定一个人积极人生方向的指路牌。
曾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至今让我不能忘怀。
在学校门口来了卖小鸡的商贩,学生三五成群或围观或购买,我心想学生爱小动物是天生的(后面的事例证明我错了),养小鸡也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吧。
下午骑电动车回家,路上车来车往,两个小学生在路边兴奋地比划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不断说着一个字“轧!”轧什么?我再扭头看路中央车流中,一只小鸡正半躺着挣扎。
两个学生的表现让我开始反思学校教育的缺位。
科学课教师有责任将人文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内心持有平等、博爱与环保等观念。
结合课例我谈以下三点:
一、渗透平等与尊重
平等与尊重是课堂上学生乐学的基础之一,按照“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基本理念的要求,教师对学生首先要一视同仁、和蔼可亲。
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根植在学生们心中,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也会学着尊重别人。
在一个班上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我在讲台上调好显微镜,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观察。
发现有小个子学生是踮着脚看的,我马上调低显微镜方便他们观察。
到最后看没人上来了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大家都看了吗?”这时第一排有学生说她的同桌没看,我说赶紧到前面来看。
但是他没有来,我忽然明白了暗暗责怪自己粗心,他天生矮小即使到讲台上也是看不到的。
我马上向他道歉并把显微镜挪到了他的课桌上调试好让他观察。
没有一个人是被歧视的,观察后的微笑洋溢在他的脸上,我想那一刻他的心是温暖的,同学们也对平等与尊重有了自己的解读。
平等观念体现在科学课上不是靠口号而是具体行动。
在学生刚上实验课时我发现总是有强势的学生在长时间霸占着实验材料,其他学生被迫成了无聊的看客。
所以在我以后布置的每次分组实验中,都会强调一句:“小组成员轮流操作,小组长安排好顺序。
”正所谓“一花
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每人都当一回操作员的感觉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专注实验的乐趣,而乐趣会激发学生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原来在实验中无助的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了他(或她)一次机会,而老师掌握的原则只是一个底线:在实验时不能让一名学生掉队。
对待有纪律问题的学生或学困生老师更要表现出关注他实验的热情,甚至要在他们身边停留的时间更久。
他操作困难我耐心指导,他提出问题我设法解释,教师通过行动来逐渐化解个别学生内心的不平等,经过努力每个学生眼中的同伴都是平等的了,甚至有些学生在完成实验的情况下会主动要求去指导别的同学。
同学互助、师生交流形成规律以后实验中的争抢现象减少了,在平等与尊重的氛围中学生心平气和地实验成了常态。
二、渗透爱护生灵教育
爱护自然界的生灵不是学生生来就会的事,需要教育引导。
在讲《蚯蚓的选择》一课时,课讲完了我告诉大家:“实验结束了,感谢蚯蚓为我们上课做出了贡献,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这样提问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给蚯蚓想一个好的归宿,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学生发言结束后顺理成章做最后一件事:把蚯蚓和土倒进校园的花坛里。
当我晚于学生赶到楼下的花坛边时学生的纸盒子大都已经倒空了,让学生亲历放生行为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的最好的爱护生灵教育。
在《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讲到“不要采摘植物和伤害动物”话题时,我给学生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家对校园里动植物最大的爱护就是什么也不做,我们来过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植物各有生存之道,不能因为自己的莽撞惊扰了小草的梦。
在讲《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一课时,首先用气泡图展现了人类的衣食住行与动物的密切联系,我解释为我们人类有求于动物。
有了这层铺垫,在最后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环节时,先设问我们如此依赖周围的动物,那我们又是怎么对待它们的呢?我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阐释了人类对待动物的善与恶。
“我们人类消费了大量的牛羊肉,大家想一想它们被杀时是不是很痛苦?”(学生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就是体现出了将心比心的人性美。
)“那怎么能减轻它们被屠宰的痛苦呢?德国法律规定屠宰场要先给牛羊等麻醉后才能宰杀,它们给我们人类贡献了自己的肉,人有责任给它不痛苦死去的权利。
科研实验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小动物做药物试验,在中国有些动物试验中心就建立了“慰灵碑”人们肃立碑前来纪念这些小动物们。
它们为人类的健康而失去了生命,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
所以教材上讲‘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接着教师话锋一转说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很少能这样低调,对动物的杀戮充满着血腥,2011年最令人震惊的图片中有两幅给人印象深
刻(屏幕展示图片),一幅是在肉狗屠宰场,一只狗被装在麻袋中只露出脑袋,照片中的一个人影正高高地挥起木棒。
同学们,照片拍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学生发挥想象)另一幅照片是在印尼的一个小作坊正在杀蛇,这些蛇肉会做成供人享用的蛇肉汉堡。
现场满地都是血,一个被剁掉的蛇头还在案板上张着嘴,如果蛇有语言它会说些什么?”随后让学生替蛇控诉。
最后教师小结:“所以公益广告里姚明有一句话让人深思: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是全班学生随着我一起说的,口由心生,相信学生真正受到了一次爱护生灵教育的洗礼。
)通过图片讲述人类虐待动物的恶行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在反感虐杀动物的同时学生们会选边站队自觉加入到爱护生灵的队伍中去。
三、渗透环保观念
环境问题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令人痛心的是节约环保理念并没有随着学校品德教育的开展而深入人心。
有些小学生面对水龙头哗哗流水视而不见,吃了几口的食物不合口味就随手丢弃。
诸如此类,学生不良行为的背后是头脑中环保观念的教育缺失。
在讲水资源缺乏一节时,我用一个例子形象说明了缺水的现状:在西北干旱的某地来了一支地质考察队。
看着考察队员在喝矿泉水,当地的一个老农对他们说:“你们城里人真讲究,出门还带着酒。
”这个老农就没有见过这么清澈的水,他认为只有白酒才会这样透明。
当地人只有过年时才舍得洗一次澡,洗过菜的水不舍得倒掉还要喂牲口,因为水都是从几里外运回来的,他们知道水来得不容易,从家附近泥坑里打水要沉淀很久才能喝。
我每到一个班讲到此处,教室里总会出奇的安静。
缺水的艰难学生体会在心了,教师还需要带动学生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节水行动。
远的例子讲完,我结合本校实际讲了学生涮墩布的种种现象。
涮墩布时有的学生把墩布在水龙头下一放任由水冲,还有的学生从教室一直拖拉着墩布到水房,那上面粘的灰土又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冲干净。
怎样改?学生提出要提着墩布去水房,抓紧时间专心在水下来回运动冲洗。
那冲洗多长时间合适呢?我建议三十秒钟涮干净没有问题。
可喜的是,在讲完课后去水房时,经常能听到有学生提醒“不要浪费水”的声音了。
在用水习惯问题上我也现身说法。
和学生坦白地说:“原来老师洗手时,也总是先打开水龙头把手弄湿,再涂抹香皂反复搓手十几秒钟,水龙头一直是开着的没有关。
学了本课我也深受教育,现在我改变了洗手习惯:水润湿手就关上水龙头再涂抹香皂、搓手,然后再打开水龙头冲洗干净。
手还和以前一样干净,但每次都省下了十几秒钟白白流出的水。
我希望那些开着水管洗手的同学也能像老师一样关掉水龙头搓手,因为那些水流得一点价值也没有。
”
教师敢于解剖自己的求实作风对学生产生了良性示范效应,过一段时间不经意地一问,居然有很多同学举手表示改变了搓手时不关水管的毛病,让人很欣慰。
好习惯的养成是比单纯学会书本知识更让人受益终身的。
人文教育是强调人性的教育,现在的小学生就是未来走向社会的公民,他们所应具有的公民素质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能否养成平等互助、爱护生灵、保护环境的习惯。
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我们今天的生存环境,将人生意义升华和社会价值实现统一起来,整个社会才会趋向良性发展。
如果学生只是局限于学会狭窄的知识,就很难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
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绝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科学过程与方法,同时也要把眼光放远,站在塑造学生人格的高度担负起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职责。
本文已发表在《科学课》杂志2012年11月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