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 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评价凯恩斯经济理论,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不论今天的哪个经济学派,不论它如何反对凯恩斯的具体经济观点,但是他们的经济学架构和模型机理,都与凯恩斯架构一样。
所不同的仅仅是参数的争执和最优化目标的设计上。
凯恩斯经济理论,与当代西方经济学各个流派,最大的区别在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以及经济增长的优化目标上。
关于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这里不再多说了。
在经济增长优化目标上,凯恩斯追求一个资本极大丰富,资本边际收益为0,从而不再有资本稀缺性,以实现按劳分配的增长目标。
这本质是建立在人口不能迅速增加,生产函数又为一次齐次的基础上。
后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使得资本增长的同时,即便人口不增加,但人力资本也在同步增长,从而某种程度上否决了凯恩斯关于资本极大化下边际利润为0的梦想。
由此当代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其它优化目标,例如消费贴现最大化等目标。
其它基础性的理论分析框架,都是相同的。
虽然当代西方经济学对于凯恩斯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供需分析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但这在作为西方经济学主体的经济增长理论中,由于理性预期假设,使得这种误区已经幸运地被逃避了。
这使得出现一个滑稽的现象:一个学生能轻易地学懂高深的经济增长理论,但他却必然要在最简单的IS-LM模型面前焦头烂额。
同时,由于对凯恩斯经济理论及概念的误解,使得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居然认为,研究供需问题用IS-LM模型,研究增长效用最大化用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没有研究IS供需问题。
因为在他们看来,经济增长理论只是研究如何生产、分配、储蓄、投资和再生产,以获得增长最优目标。
而事实上,经济增长理论的模型中(见本书5.18式),所出现的资本边际收益等于利率这一项,就已经是凯恩斯经济逻辑下的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分析,可以说,这比当代经济学理解的IS-LM分析更接近凯恩斯的均衡分析本意。
凯恩斯经济理论,不用说,也是今天学生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西方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
消费、投资、储蓄等概念的理解,国民收入恒等式的含义,供需关系及其均衡或失衡的含义,再生产的流程,都是十分核心的内容。
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理解真正的西方宏观经济学。
对于凯恩斯模型架构上发展起来的当代经济学增长理论,本书将在5.5节分析。
这里本书谈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模型的问题(由于凯恩斯宏观经济架构也是当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架构,所以这些问题也是当代所有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问题)。
(1)供需关系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的供需关系,应当包括:1、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2、消费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投资产品与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这是因为任何投资品最后都要成为消费品,所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之间有物理上的联系和利润上的要求)。
关于资本和消费部类的划分及实物补偿和流通上,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再生产公式与本书思想具有一定相似之处。
但在供需分析及货币分析上,又有根本区别。
本书1.1.4节“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和问题”、1.2.1节“第一部分经济总体的运行平衡:国计学运行模型”及4.5.5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第(3)部分“经济表”)对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阐述。
更具体的分析,将在本书6.4节“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进行。
凯恩斯经济理论只考察了第1种平衡,即投资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其供需理论,在于分析投资的利润与货币的利息所导致的资本供求关系。
而对于消费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凯恩斯虽然承认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但为了按照他的思路分析,他仍旧假定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以回避掉对消费产品的供需分析。
很显然,边际消费倾向这个数据,就应该是消费品的供需关系作用之结果。
消费品供需关系的变化,将引起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
如果按照凯恩斯仅仅用一个边际消费倾向的常数作为覆盖消费品供需关系调整的黑箱的逻辑,则我们同样有理由,直接假设一个边际投资倾向或者边际储蓄倾向,把利率和利息导致的资本供需调整关系覆盖掉。
对于投资产品和消费产品之间的平衡,凯恩斯完全回避。
只是假设生产者可以任意、即时地调整自己的生产,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任何比例的任何投资品和消费品。
这意味着,生产者的产品种类,可以与自己的既定投资种类无关。
更严重的问题是,即便生产者可以不顾自己已投资的种类,任意选择生产投资品还是消费品,但投资品最终能否转化为消费品并获得正常利润,凯恩斯并没有进行考察。
凯恩斯关于投资与消费之比例的担忧,也并不是担忧消费品的购买力问题(见本书5.4.2节“生产函数、消费倾向、储蓄投资恒等式”)。
很显然,在考虑货币购买力分配时,如果当前消费购买力不足,则只有增加投资以弥补有效需求。
而投资增加得越多,其以后转化为消费品的总量就越大,需要的消费购买力就越大。
那么,实物生产的资本品与消费品比例之安排,与货币分配之安排,如何配合以协调呢?是不是说自然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安排,就与资本、消费品之比例,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呢?凯恩斯对此公然以“故设当前社会经济组织,可以允许财政上准备未来消费与物质上准备未来消费两相分离”的货币实物二分法来回避。
既然如此,研究财政上准备未来消费与物质上准备未来消费相结合的课题,就只有由国计学来完成。
如果第2、第3个供需关系可以由市场自发解决因此不进行分析的话,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第1个供需关系需要单独提出来分析,而不推托给市场的自发调整。
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于供需分析的AD-AS模型,但那个同样是由IS-LM模型推理出来的,没有任何新的理论因素进入。
凯恩斯意义上的IS-LM只是寻求一个短期的总量平衡,事实上它也无法保证长期的总量平衡。
它无法判断短期的总量平衡措施,对长期的总量平衡来说是瓮底抽薪,还是饮鸩止渴。
由此不能防止更深沉的经济波动出现。
事实上,关于以后西方经济学所的各种学派,都是继续在凯恩斯二分法,或者说小生产者基础上发展的。
例如理性预期学派,号称推翻了凯恩斯的适应性预期。
其实也是建立在“不考虑财政上准备未来消费和投资”的假设之上。
在生产者个体不考虑财政货币安排的购买力,而只关注实物财富时(货币只影响物价水平和利率),生产者唯一要考虑的就是其收入减掉成本的净收益最大。
如果成本和收入同时“理性预期”的变动,而不再是凯恩斯所假设的“工资粘性”和对未来的错误判断,则显然无论怎么调控,小生产者获得的利益都不受影响,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等一系列论点都站不住脚。
凯恩斯理论必然就又回到鲁滨逊经济。
但是,如果考虑了“财政上准备未来消费和投资”,西方经济学就将完全面对一个新的理论基础,无论凯恩斯还是理性预期等西方经济学,都失去了意义。
(2)边际消费倾向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稳定性,西方经济学不少人已经作了实证研究。
其中包括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斯密西斯(A.Smithies),杜森贝利(J.S.Duessenberry),莫迪格里尼(Modigliani)和佛里德曼(M.Friedman)。
公认的结果是,消费与收入在长期内维持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
但是短期内,这个比例不能成立。
事实上这里根本就不是长期或者短期的问题。
因为无论长期或者短期曲线,都是同时曲线(关于同时曲线以及后面时间曲线的定义和阐述,见本书5.2.2节“同时曲线和时间曲线”)。
这里的根本问题是:他们的实证研究,研究的是一条时间曲线,却误认为是一条同时曲线。
根据前面同时曲线和时间曲线的阐述,时间曲线是多条同时曲线的交点,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轨迹,其形状性质与同时曲线的形状性质无必然联系,而往往取决于如何相交,在经济学上则常表现为取决于最优化的规则和目的。
所以实证中消费与收入随着时间维持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是指诸同时曲线的最优化交点轨迹中,消费和收入随着时间维持比较固定的比例。
但并不意味着同时曲线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也维持一个比较固定的比例。
换句话说,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的同时曲线既定,现最优化规则改变,就可以改变消费和投资比例的时间曲线。
反过来,如果边际消费倾向的同时曲线改变,但只要相应调整最优化规则,也可以使得消费和投资比例在时间曲线上仍保持不变。
关于消费与收入在一个比较长期的时间内维持稳定的事实,在国计学中观平衡增长模型中能更好地解释。
边际消费倾向,首先与财富的持有结构有关。
不能想象一个高度贫富分化的社会,能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
其次,边际消费倾向,还与经济调整的具体措施有关。
例如一笔资金注入西部,与注入沿海,或者注入农业,与注入高尔夫球场,其导致的边际消费倾向也是不同的。
同样凯恩斯自己也指出,对同一个对象,增加投资总量的不同,也将导致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
所以本书(5.11)式,特意把边际消费倾向对总收入的影响,写成积分形式,表示它是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
事实上,边际消费倾向,就是一个与消费品的供需关系紧密联系的一个量。
如果我们承认同一金额的投资或者消费,投向的项目不同,投入的方式不同,所引起的收入和消费也会大不相同,由此引起的供需关系也大不相同,我们就必须承认边际消费倾向也大不相同。
如果不承认这点,那就意味着我们认定:只要一笔资金投出去,不需要考虑投放方式和投放对象,其都将取得同样的效益。
因此,投资对于总产出及消费的作用,决不是把投资量代入比例式,乘一乘比例就可以了。
确定边际消费倾向这个变量的难度,就跟确定消费品供需关系的难度一样大。
对于稳定发展的国家来说,长期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多方面作用优化的结果。
例如国家的转移支付制度等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其直接政策目标是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客观上就已经维持了消费和投资的比例长期稳定。
而即便是稳定发展的国家,其同时曲线中的边际消费倾向,也不是固定常数。
如果不信,只需要问一句:你(稳定发展的国家)是否认为,闭着眼睛向社会任意做相同金额的投资,其导致的经济产出都相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说明同时曲线中,边际消费倾向是变动的。
实际上,这种变动还相当大。
但同时再问:你是否认为,无论同时曲线中,边际消费倾向随着资金使用方式和对象有多么大的差异,我们还是尽量通过调控与市场的结合,使得利润率尽量稳定,使得人们消费与投资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清楚地解释了时间曲线中消费和投资比例为何稳定的问题。
可以再问一句:如果同时曲线既定,但调控措施屡屡与经济规律违背,是否会导致人们的消费和收入及比例出现巨大波动?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说明时间曲线的消费和投资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优化的规则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