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天津一中高三年级五月考
第I 卷(选择题共44分)
1.判定文明出现的标志时,若将其主要物化为两点:(一)金属器具被比较广泛地使用;
(二)已能记载语言的成熟的文字的应用。
按照此标准,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
A .一万年前
B .黄帝时期
C .商周时期
D .秦汉时期
2.把人还给自然,把人还给社会,从而奠定中国历史上人文思想基础的分别是A.法家道家 B.儒家法家C.儒家道家 D.道家儒家
3.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了4个血缘部落。
公元前
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建立了官僚政治
B .打击了贵族政治
C .不利于中央集权
D .改变了社会性质4.下列各项历史叙述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5.1881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因出席议会的致辞被篡改,与内阁大臣发生激烈争执,不欢而散。
内阁大臣们一个个拂袖而去。
临出门时,他们冷冰冰地抛过来一句话:“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
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此时的英国国王
A.无权过问国家政务
B.由内阁决定其职责
C.无权参与政务决策
D.失去对内阁任命权
6.“今天我高兴地宣布:中国终于向一切文明的真正源泉——基督教开放了。
”该殖民者这番话针对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在下图★处召开的会议是
历史叙述
结论A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一人”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
介绍到中国
B 1926年,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7年,北伐军直捣南京、上海
北伐扫荡了帝国主义在
华势力C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
于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欧美诸国和日本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D “日不落帝国”在一定意义上,是英国的工业家、企
业主开创的,而不是殖民军队和海军将领们通过征服缔造的。
揭示英国经济实力远在军事实力之上的事实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8.当人们质疑罗斯福推出完全不利于经济增长
的所得税方案以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罗斯福说:“这些税从来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它们始终都是政治问题。
”罗斯福这一论断是基于新政()
A.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B.开启资本主义新模式
C.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
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
”这表明当时
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
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
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
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
10.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这时,我们已经到了西方强国可以正确地认为的战争最高潮。
……非洲的敌军已被肃清……意大利正和我们并肩作战……俄国军队已将德侵略者驱除出他们的国境……所有的舰船都已出海……希特勒的暴政已注定要崩溃了。
”据此可推测,即将出现的大事件是
A.执行“霸王行动”B.实行“火炬”计划
C.实施“海狮”计划D.执行“巴巴罗萨”计划
11.某一国际组织规定:加强成员国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不针对其他国家和组织;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该国际组织最有可能是
A.北约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C.不结盟运动D.上海合作组织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6分)
纵观中国历史,中央和地方关系始终是关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重大命题。
古代围绕着“封建”与“郡县”之优劣利弊,自秦以来就多有讨论。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所示
(l)根据材料一就“封”和“郡”的字型结构来看,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何主要区别?(2分)
材料二: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相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苏轼《东坡志林》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
——《汉书》(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秦、汉选择地方管理制度的共同因素?(2分)
材料四:顾炎武:“知封建之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
”“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
——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3)根据材料四,概括清代学者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及由此折射出的时
代诉求。
(4分)
(4)有人认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儒、法之争,试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并以秦汉时期的郡县制为例加以说明。
(2分)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专利制度萌芽于晚清时期。
洋务派将西方专利移入中国,为防止“他人争衡”而加以歪曲,形成一种封建垄断特权,即洋务企业10年专利权(以政治特权为后盾,保护、扶持官督商办企业的权利)。
有学者认为:“从20世纪之前中国所有现存的、表明国家努力提供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例看来,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维护皇权。
官方
的保护只是稍带而肤浅地触及对个人或并非对国家的实体的财产利益的创造或维护,或
是涉及对作者地位或发明创造性的褒扬(封建统治者通过赐匾封官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法律来保护私权而更好地激励发明创造)。
”
——摘编自徐海燕《中国近代专利制度萌芽的过程》材料二: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新技术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资本家纷纷要求以国家法律形式确认发明的私有财产地位。
同时,英国政府把专利制度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专利授予的规范化,制度化。
英国议会于1623年制定了《垄断法》,废除了过去封建特权制度,同时建立起对真正的发明予以专利保护的制度。
该法规定:授予专利的发明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权有效期14年。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
《1852年专利法修正案》颁布,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陈述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为取得专利的条件。
这样,专利制度就以资产阶级合同的形式反映出来了,专利说明书也出现了。
这样,一套完整的申请、审查、授权、保护专利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摘编自吴洪玲《英国专利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英两国专利制度的不同特点。
(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专利制度各自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14分)
14.(20分)欧洲之路在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舞台上,欧洲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材料一: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进入近代以后,欧洲文明强势崛起,猛烈扩张,屹立于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
试说明17至19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能够强势崛起的条件。
(6分)
材料二:1914年,欧洲……陷入一场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战争消耗掉欧洲大量的财富,夺去数以万计的欧洲年轻人的生命……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2)材料二中“令人备受折磨的致命战争”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
争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灾难?(3分)
材料三:长达六年的战争结束时,德、意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II》(3)依据材料三,指出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梦想,欧洲人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8分)
(4)综合材料二、三,你从欧洲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