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的教学策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作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构建了“乐意写(一、二)年级→自由些(三、四)年级→学会写(五、六)年级→独立些(七、八)年级的训练序列。
其科学性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使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与乐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需要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那如何正确把握写作课程目标,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必须着力把握以下几点:一、科学安排,有序训练低年级的作文主要是看图写话,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基本能说出图意,但是怎样才能将图的内容全面、流畅的写下来,还应当分两部进行训练。
第一步,训练学生会写最简单的句子。
第二步,训练学生写有修饰成分或限制成分的比较复杂的句子。
三年级为作文启蒙阶段,应以“放胆文”的形式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经历的事,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植物、小物件等,写出真情实感,而升入四年级后,就要对学生进行把内容写具体的训练,通过优秀作文和内容空洞作文的对比,使学生明白自己作文中那些内容不具体,指导学生阅读、修改自己的作文,补充内容。
进入高年级后,由于记叙的事物比较复杂,学生常常出现条理不清,主次不分,缺乏想象等现象。
因此,就要具体的指导学生编写作文的提纲,把文章的中心一层一层的表达出来,分清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把与表现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祥写,使文章主次分明祥略得当,还要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放飞想象,使“放胆文”与命题文相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运用相结合,细水长流与作文强化训练相结合,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循序渐进,稳步提高二、激发兴趣、乐于表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写作目标的设定上,特别强调“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就会乐意去写。
只要写了,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就会有提高,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写作有收获了,能力提高了,就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从而形成“兴趣→写作→兴趣→写作”这样的良性循环的局面一旦形成良性循环的局面,学生的写作将会由外在的需要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这正是所要追求的作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费时多,效率低”的尴尬局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实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表达呢?1.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的写作目标中特别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这就是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去写自己熟悉的的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写生活见闻和生活感受,也可以写想象中的事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谢一些想象类的作文。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成功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处在创造性想象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他们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那些在成年人眼里没有生命的事物,在他们眼里大部分是有意识,有生命的。
正如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佩、他常常想到月亮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
”因此,鼓励小学低年级多写一些想象作文,不仅能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且可以使他们的生命体验得到拓展,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2、要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了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外,还必须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
《新课标》也指出:“作文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的写作的束缚,鼓励自己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从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对写作产生厌倦心理,这与学生没有宽松的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达的内容上来看,学生喜欢写的内容,不让写或没有机会写,相反,学生不喜欢的内容,老师非要逼着写,写作内容完全被老师框死,这样做,学生怎么会对写作产生兴趣呢?从表达方式来看,过分强调形式,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好,怎样写不好……这无异给学生戴上了一副副沉重的枷锁,使他们从此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这给学生造成的内伤是很难愈合的,面且。
这必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反之,如果能拓展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享受表达的自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学生写作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而且,这种由写作产生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并由此形成热爱学习的内驱力,这无疑对学生终身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正式作文由于受题目的限制,学生有时还不能完全自由表达,但是周记学生就能完全自由表达。
本学期我们写了三篇周记,第一篇我让学生学习荷花后观察一种花,然后写。
第二篇恰逢三八节,那周队会课上,我让学生给老师或妈妈做贺卡,双休日我又让孩子们为妈妈做一件事,周记就围绕三八来写,孩子们有写做贺卡的,有写做家务的,有写送礼物的......由于孩子们都亲自做了,有真切的感受,绝大部分学生都写的不错。
孩子们的家庭生活环境不同,生活经历也不完全相同,为了让孩子们把自己最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第三篇周记我没有限制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孩子们写的内容更丰富,有写放风筝的,有写踢足球的,有写种花的......内容非常真实。
二、引导观察,丰富素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有人曾提出:10岁儿童所细历的生活足可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引导学生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
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应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的范畴。
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
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
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已求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
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在此我有如下做法:(1)组织学生进行有意观察。
如开展“找春天”“找秋天”等活动。
这学期按教材安排,我们的第一篇习作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三月初还很荒凉,如果让学生去写,只能凭印象去写,学生没有真切的感受,很难写好。
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对习作在教学中可以放开一些,对教材的安排可以更灵活地处理,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如果有更适合学生练习表达的内容范围,完全可以修改教材里习作的安排。
”孩子们刚过了假期,这个假期又逢春节,写的内容应该比较多,因此,我们的第一篇文章就改成写假期发生的事,看到的景等。
对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文章我安排到本地气候转暖,景色宜人时,带着学生去找春天,值得提一下的是:再带学生春游之前,千万别告诉学生春游的任务是写一篇作文。
你想学生最怵头的就是写作文,你让他带着包袱去玩,他能玩痛快吗?有的老师就说了,你不告诉他,作文怎么办?不写了?不!写,还要写好。
这就要发挥老师您的引领作用了。
例如:春游的路上边走边问: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到达目的地之后,你又看到哪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回来后让学生自由的谈谈今天的感受。
相信学生认真观察后,在老师的启发下一定能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有的老师说:现在安全抓的这样紧,谁敢带学生出去,难道走不出去就写不成作文了吗?不,相信咱每处校园都有优美的景致,就地取材,观察学校,只要学生用心的看了,就一定有东西可写。
(2)抓住时机,为学生作文创造素材。
带历届学生时,有一次前一天晚上下了大雪,第二天早上雪还在下。
因为好长时间没有下雪,学生看到雪以后非常兴奋,都想玩打雪仗,堆雪人。
为了创造作文的素材,我们带孩子们到滨河路去玩,孩子们玩得特别高兴。
回来后让孩子们交流,然后写,绝大多数学生写得真实。
(3)做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素材。
这学期有一篇作文要求写敬佩的一个人,而且要写身边的一个人。
学生写这样的文章往往写的比较空洞,而且编造的内容较多。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人做的一些事往往熟视无睹。
记得上学期期末考试时,刚交完试卷,班长突然呕吐,吐了好多。
许多孩子见此情景,都捏着鼻子往远处躲,而班上有一位男孩子主动跑过去帮着清理。
这学期的一天课间,有一位同学不小心把讲桌上的粉笔盒碰到地上,粉笔碎了一地。
见此情景,这位男同学又主动拿上笤帚、簸箕去清理。
清理完了,又拖干净。
由于这两件事学生都亲眼所见,加上同学们也知道,平时,这个男孩很热情,见了学校的老师总是主动上去问好,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劳动。
我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尽管他学习成绩不好(这个孩子智力低下),但他热情,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值得我们敬佩。
然后,我指导学生抓住两件事去写。
既让学生写了作文,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泛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入在随机观察上。
因为学生一量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
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富,真正使俄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