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作品集》有感
鲁迅先生是中国的一位文学大家,是当时青年人,乃至中国人的引路灯之一。
他知道医学救不了国人,医学只能治疗身体,却治不了精神,所以他用文学来唤醒当时的愚昧的国人,他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正巧赶上学校读书报告活动,我看到推荐书目中有《鲁迅作品集》一书,便立即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看了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和这些激昂的文字对话,还真是有了不少的感触。
翻阅浏览这本精致的作品集,我从悲悯的观度至如梦似幻的空洞虚体中现出的狂妄肆意。
作者鲁迅先生传承了这样一种充沛中国骨气魂魄,在多么跨步跚蹒的阻绕,大文学家力挺超艺术的灵魂。
文本体载多密而复杂,形式自由。
白话耿怀,多来自肺腑的感言。
例为晦涩、讥讽、爽快、幽然、论理、议义鲁迅先风在这些文风欲例完现淋漓尽致。
鲁迅文学的方标完整了真理由心生,兑现了是非对或错。
定格在生活的刻度,传扬出了人民的宝贵品格,更代表全族人民在文化战线上向敌人冲锋陷阵的最坚实、热忱的英雄。
鲁迅以“讽刺”是人生的真实,不化作虚有也不挥之出格,鲁迅的杂文形式夸张,背话语调语化,幽幽谈写,使之表达艺术蕴含着朴质和另类高度的思想内容,这就是以速服人的城灵魂的铸造根基。
他构造成了寒星冷月比例出的日月星辰,无限凄美和万化色斑。
鲁迅先生的作品包括小说,杂文,散文,评论及翻译作品,文学涉及很广,作品相当有深度。
我虽然看了这本作品大集合,可还是在短时间内理解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需要重新多读几遍才能看出其中的内涵。
先说鲁迅先生的小说,无论是从发人深省的《狂人日记》,到错综复杂的《风波》,再到浓重阴冷的《药》,无一不反映出鲁迅先生心中的呐喊,表现了先生惊人的精神震撼力。
其中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是《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
《狂人日记》写出了一个发了疯的妄想狂幻想出来的自己的受迫害的世界,他每天都害怕被人吃掉,只因在书上看到的,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小事。
可是鲁迅借助他的嘴中,表现出了当时中国文化的腐朽。
文章中有这么段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表现出了封建礼教是吃人的畜生,什么仁义道德都是当时礼教虚伪的面具。
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的行为表现出了强烈的激愤之情,借狂人在文中大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
”狂人的评议和心理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
作品中的狂人也是一个象征形象,他代表了对封建礼教蔑视的少部分人,这些人反对旧传统的社会思想,说出了人们不敢说出的话,却被认为是疯子。
《阿Q正传》则是对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思想畸形中国人的展现。
穷困的主人公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
他有农民的能干优点。
同时他身上又有许多弱点:主观、保守、狭隘、愚蠢,自尊自大,畏强凌弱。
他主要的精神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当他处于失败者地位时,他就在自己心里想象自己是胜利的一方,在心里对方进行报复,并享受这种报复的快感。
这些对阿Q和他所生活的环境及环境中的人的描写都是极为深刻的揭示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压迫残害,封建思想一代代从精神上麻醉劳动人民。
这些残害造成了那个时代人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
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成为封建统治者的顺民。
作者用阿Q极力想参加革命,却并不知道什么革命,为什么革命,革命者该做什么事情,表现革命的意念和底层群众有所联系。
幸亥革命那只是一部分已觉醒的人的行动,大多数的人还是没有觉悟。
鲁迅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总结了这场革命因为没有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而终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还有很多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残害,比方说把偷说成窃的孔乙己,
迷信买“药”害的家破人亡的华老栓,关心生计而少关心兄弟的张沛军,命运坎坷却没有被给予足够关怀的祥林嫂,年少与成人变化巨大的闰土,《故事新编》中借古讽今的黑色幽默等等。
从这些人物所经历的事情也很尖锐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冷酷麻木和愚昧。
在人们受到长时间的迫害的同时,封建制度也在人们的心理烙下了深深的恐惧烙印再说先生的散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其中《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以赶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和摧残。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草菅人命的实质。
《范爱农》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
最后说说先生的杂文。
鲁迅先生的杂文始终贯穿着“哀”和“怒”两种基本精神,笔调大多以讽刺为主。
如书中《论“他妈的!”》《论睁了眼看》两文,观点敏感,语言辛辣,但更显示出作者的机智幽默。
《论“他妈的!”》一文中鲁迅把国人常说的脏话提升为“国骂”,然后引用俄国的类似情况来加以对比,说出发明这一句话的人“确实算一个天才,然而是个卑劣的天才”。
鲁迅指出:“中国人至今还有无数‘等’,还是倚仗祖宗。
倘若不改造,就将会变成永远有无声的或有声的‘国骂’。
”这恰恰道出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论睁了眼看》一文,作者点出中国人的懦弱,这也是其小说中经常反映的国人的一种劣根性。
文中写道:“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
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文章的“睁了眼看”,实际上讽刺的是国人缺乏勇气不敢正视前方,不敢大胆开辟新道路。
鲁迅先生是我们在文化上提笔战斗的战士,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希望自己“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他也确实做到了这些。
他很大程度上唤醒当时的国人,促使了新的思想,新的文化。
而他的作品源远流长,依旧影响着现在的我们,我会以先生作为榜样,时刻保持着冷静,批判的思维,不被定势所左右。
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的走好将来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