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行业运营模式

服装行业运营模式

服装行业运营模式采取大店模式的本土服装品牌最近开始频频亮起红灯,关店、亏损一直困扰着他们。

一方面,黄金商圈商铺租金高涨,开设大店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另一方面,大店对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很有帮助。

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日渐盛行的大店模式成为一个未知数。

大店遭遇尴尬宽敞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消费体验、别致气派的装修都是服装大店带给消费者的感受。

大店模式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变化。

我们看到,品牌店面的规模越来越大,仿佛告诉消费者,“在这里,有你所需要的个性化追求与品质享受,你值得拥有”。

早在几年前,本土品牌就开始向“大店模式”进军,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今年年初,频频曝出企业关闭大店的消息。

美特斯邦威位于上海淮海路商圈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Me&City旗舰店,开业不到两年,租期还未满,却因不断上涨的高额租金和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选择关门大吉。

而另一家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耐克旗舰店也遭受了同样的问题。

企业陆续关闭大店的举动,一时间让业内热衷且备受追捧的大店模式受到了质疑。

不仅如此,记者在走访中,也从本土品牌大店的客流量中看出些许无奈。

以西单、王府井等黄金商圈为例,同样气派的本土品牌大店与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大店相比,看起来略显空旷。

ZARA店里的试衣间门口、付款台前排起了长队,而比邻的美邦、波司登等旗舰店中,导购却“悠闲地”在店内徘徊张望。

本土品牌受困缘由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乐此不疲地去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门店购物,却不愿意走进同样平价的本土品牌门店呢?其实他们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ZARA等品牌的产品丰富,足够挑选一番,而本土品牌大店却被认为是“空有一副皮囊”,店面大、货品少、更新慢。

从货品更新速度上看,国内服装品牌的平均周转天数为185天,而ZARA和H&M约为15~50天。

就算是紧跟ZARA步伐的美邦,从设计、定稿到生产等环节也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

供应链环节的反应速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商品在供应链环节上多周转一天,就意味着贬值。

另外以货品陈列为例,如果一般性的专卖店,对款式数量、产品主题性与系列性要求都不会太高,但如果店铺面积达到了几千平方米,包含了几个楼层,那么每个楼层的产品主题性与系列性就要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货品也必须足够丰富,这就对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内消费市场面临购买力不足,消费者购买信心不足等问题,这也影响到很多品牌企业的销售情况。

专家表示,在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涨、经济发展前景迷茫的情况下,企业的大店扩张可能意味着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本土服装品牌开大店恐怕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一个企业是否需要开大店,要从财力、经营水平以及消费群体等多方面考虑。

投入与产出的博弈大店的位置和规模对于品牌形象的影响甚至高于区域广告。

一些致力于大店营销的企业笑言:“很多品牌不肯在繁华区域开店,因而品牌形象受到影响,最终只能沦陷到低端的价格竞争中。

”但据相关人士透露,在繁华商圈中开大店并能够轻松实现盈利的,只有ZARA和优衣库等国际品牌。

大店一般都开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黄金商圈中,而受到黄金商圈商铺的高成本影响,店铺的平效自然就会降低。

有报道称,美邦关店的淮海路商圈商铺的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平方米每天80元,在该地租用超过2000平方米的商铺,一年的租金在5000万元左右。

虽然面临高昂租金的压力,但很多品牌还是“硬撑”在繁华商圈中开店,这也说明了,这样做有一定的回报,尤其在品牌形象建设方面。

从直营店铺网络建设来看,虽然大型直营店单独的投资回报率不高,投资回收期长,但对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以及增强周边加盟商信心很有帮助,一些本土品牌认为杠杆效应最终体现为销售业绩的增长。

对此,专家认为,大店所营造的品牌诉求、品牌形象是多数品牌愿意投入大店模式的原因之一,但由于我国地租价格飞速上涨,很多企业开大店的压力非常大。

商铺租金过高,企业销售额无法支撑高涨的租金,那么造成的亏损就会远远高于大店模式带来的隐形效益。

服装大店模式孰是孰非辩论前段时间,美特斯·邦威旗下品牌Me & City在上海淮海路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旗舰店关闭。

一时间,服装业内对于服装品牌曾经热衷的大店模式的探讨甚喧尘上。

大店风潮大店是迎合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一种形式,人们对服装消费已经不是更多体现在物质需求上,而是在精神上,满足这些精神需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气派。

国际品牌ZARA、H&M、UNIQLO(优衣库)等在中国开大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其实早在数年前,国内服装品牌就已经渐开大店之风。

2005年,国内休闲服巨头美特斯·邦威早已涉水“大店”,在浙江杭州开出了首家5000平方米的大店,其店面宽敞、气势宏大不说,主要是店内产品丰富,有效地提升了品牌形象,一时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2007年年底,该品牌在其大本营上海的南京西路又开出了10000平方米左右的更大规模的店铺,开店面积蒸蒸日上。

而在2008年,美邦上市的时候,公司称其上市募集资金用于建设的68家店铺全部是旗舰店和形象店,其中31家为直营旗舰店和直营形象店,37家为加盟旗舰店和战略性加盟形象店。

可见,美邦对于大店模式的喜爱程度。

有业内专家表示,大店不仅能提升品牌整体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市场拓展,吸引更多的加盟商。

另外,大店对当地市场和竞争对手有一种威慑的力量,在推动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销售上,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显然,看到大店这些优势的品牌企业,并不仅仅限于美邦。

2007年,男装品牌七匹狼在资本市场募集了8亿元资金用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计划发展20家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的“七匹狼男士生活馆”。

七匹狼渠道中心总监赵乃超表示,七匹狼“男士生活馆”2006年的整体形势很不错,上千平方米的大店很有可能是七匹狼未来的方向。

七匹狼董事长周少雄表示,生活馆主要会集中在大城市,一方面是形象的表现,一方面是模式的探索。

生活馆需要有人口的密度、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支撑。

在他看来,大店是迎合消费者心理变化的一种形式,人们对服装消费已经不是更多体现在物质需求上,而是在精神上,满足这些精神需求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气派。

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也向记者表示,品牌开大店,并不是简单地体现产品,更重要的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生活方式的营造,让消费者体验。

另一著名男装品牌报喜鸟对大店也难掩喜爱。

2010年,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曾向媒体表示,报喜鸟的策略是“抢直营、推系列、开大店”,特别是在大店上面的推广力度会较大,公司将重视大店、旗舰店的发展。

报喜鸟2011年年报显示,该公司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20.28亿元,同比增长61.23%;利润总额4.33亿元,同比增长47.4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3.68亿元,同比增长51.66%。

对此,华创证券公司分析表示,该公司收入和业绩超预期,其原因之一就在其渠道扩张,公司渠道扩张增速在20%左右,提价在10%左右,且由于公司开大店,面积增长较多,目前公司大店为133家。

2009年,知名设计师品牌卡宾(Cabbeen)在福建泉州开出了630平方米旗舰店,共分上下两层,是一个集选购服饰、交流搭配文化及休闲、朋友聚会功能于一体的“Cabbeen会所”。

2011年5月23日,国内运动品牌安踏旗舰店北京首体店开业,这是除总部形象店外全国首家也是最大的直营旗舰店,总占地面积达1083平米,属于安踏的综合六代店面。

其中汇集了包括安踏运动,生活,童装等全系产品。

该店面着力打造的是“安踏运动城”的概念,其主要目的在于让消费者在那里看到一件件体育艺术品,体验运动给生活带来的快乐,了解安踏品牌文化。

“首体旗舰店对安踏产品销售和品牌内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品牌总裁郑捷说。

2011年9月28日,雅戈尔北京东单旗舰店重装开业,这是雅戈尔东单旗舰店自2002年开业以来第三次装修,旗下6个品牌全部入驻。

然而在2010年前后,雅戈尔已经在上海外滩、杭州延安路、西安以及哈尔滨等地,开出了多家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型品牌店。

但是,大店真有那么好吗?大店慎行?是否开大店,以何种方式来开大店,取决于不同品牌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毕竟,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很多品牌旗舰店一般位于繁华商圈,营业面积为数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装修豪华、产品丰富齐备,成为展示品牌形象,传播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重要渠道。

这些位于繁华商圈的旗舰店,得益于旺盛的人流,往往能提升品牌产品的销售额。

有业内专家认为,品牌开设大店更重要的意义来自于销售额之外。

首先,地产升值比股票期货更保险;其次,利用各地旗舰店向三级市场招商有效,看得见的活广告比电视台广告更具有冲击力。

品牌商业设计链专家杜夏认为,当前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判断某个品牌是否具备实力的依据很简单,就是通过看得见的终端店铺对品牌进行评价。

很少有人会真正通过其他信息渠道去深究品牌实力究竟是怎样的。

即便如此,也并不代表所有品牌都适合大店模式。

是否开大店,以何种方式来开大店,取决于不同品牌所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

毕竟,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最近,有媒体报道,位于上海繁华商圈南京西路的耐克旗舰店因为不堪租金上涨关闭,稍后,国际化妆品零售业的翘楚丝芙兰SEPHORA将成为那里的“新主人”。

看来,不仅是国内品牌,即便是国际大品牌在开店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无奈。

中国著名时尚产业经济研究专家李凯洛认为,大店的弊端是产品开发的成本很高。

服装品牌只讲品牌文化,比如PRADA店里边可以陈列不超过一百件衣服,而大店一定要求产品齐全。

时尚奢侈品牌面对20%的消费群体,赚取80%的附加值。

而大店就不能这么做,要求货品齐全、准备大量的款式卖给80%的消费群体。

其中,产品种类、库存管理、货品周转率、零售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复杂多变。

万一协调不好就有库存挤压。

最关键的是,大店开设在黄金地段商铺的高成本造成平效偏低。

然而在店铺租金节节攀升的今天,品牌要负担大店的租金成本,无疑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2011年,安踏门店数量目标由原来的8200家下调到7800~8000家。

安踏集团副总裁张涛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开店速度放缓有策略的原因,更是因为租金上涨的压力。

“很多旗舰店基本都是在亏本运营。

”福建泉州一家体育品牌的代理商陈湘江算过一笔账:目前开在二、三线城市商业街上的专卖店,一平方米的租金一般在500~800元,假设面积是300平方米,一年的房租就在200万~300万元,很多专卖店一年的销售额也就只能做到几百万元,除去人工、税收、水电等费用,利润所剩无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