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参照1991年7月出版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
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㈡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液减少。
㈢实验室检查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血流变,血脂,肝功,肾功能等检查。
二鉴别诊断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三中医辨证论治⑴风寒袭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舌象:舌苔薄白。
脉象: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本方为麻黄、防风、杏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黄芩。
加牵正散⑵风热灼络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石膏生地。
可加牵正散。
若风热甚者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⑶风痰阻络症状:发病急骤,口眼歪斜,面肌麻木或抽搐,颜面作胀,头重身轻。
舌象:舌体胖大,苔白腻。
脉象:脉弦滑。
治法:祛风豁痰,化瘀通络方药:牵正散合导痰汤加减。
导痰汤为半夏、南星、陈皮、枳实、茯苓、甘草。
牵正散为白附子,白僵蚕,全蝎。
⑷瘀血阻络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色滞暗颜面麻木,面部时有抽搐,患侧面部僵硬,或颜面肌肉萎缩。
舌象:舌质紫暗,苔薄白脉象:脉弦涩治法:活血祛痰,通络止痉方药:牵正散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本方为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生姜、大枣、白花蛇、地龙。
四针灸治疗⑴体针①主穴:阳白四透(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②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针向目内、外眦),睛明;口歪加下关;面瘫初期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⑵电针:取阳白、太阳、顴髎、地仓、颊车、合谷等穴通电20分钟。
五其它治疗㈠早期治疗主要用超短波深部透热治疗可以减轻面神经水肿,治疗部位主要是病侧、耳后、面部,发病起即开始治疗,20次一疗程,严重者可继续一个疗程。
㈡病后两周可应用低频电刺激,能引起面肌收缩,改善血循环,刺激血管运动神经防止肌肉萎缩,此疗法能引起面肌痉挛,不宜在初期应用。
面肌的锻炼及按摩.㈢刺络疗法:取穴:内地仓(口腔内颊部内侧相对地仓之小静脉)。
㈣梅花针叩刺:取穴:太阳、地仓、下关、合谷、列缺等。
㈤拔罐:选用2-3号玻璃罐,于患侧口角2厘米处,将下垂歪斜面肌向上牵拉。
㈥穴位注射:维生素B1, 维生素B1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6542.取穴:太阳、迎香、颊车、地仓。
六西医治疗⑴药物治疗皮质激素:病初期两天应用皮质激素可防止病损进行至完全性失神经支配,有禁忌者不用。
可每日服泼尼松1㎎∕㎏体重,约40~60㎎∕d ,分次服用,应用5~6天,如果面肌瘫痪完全,再继续同量应用10天,逐渐减量5天后停用,如面肌瘫痪不完全,5~6天后即可减量应用,5天后停用。
抗病毒治疗:如系带状疱疹感染者可应用阿昔洛韦,口服5㎎∕㎏,每日3次,连服7~10天。
B族维生素药物:可促进神经髓鞘的恢复,维生素B12500维生素B1100㎎,均每天1次,肌注。
保护角膜:预防暴露性角膜炎,外出戴眼罩,滴眼药水,睡前涂眼药膏。
七手术治疗对个别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或发病两年内仍未恢复者,可考虑面神经管减压术,或试行面-副神经、面-膈神经、面-舌下神经吻合术。
八预后及转归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可复发,复发的时限为10天-20年不等。
约80﹪病例在2-3个月内恢复,若患者在6个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希望不大。
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1个月左右即明显恢复。
九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病情较重者每日针刺2次.2、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容易导致眼内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应注意减少户外活动,不宜吹风及持续用眼,可使用眼药水、外出或睡眠时可用眼罩保护。
中风后遗症凡中风一年后遗留的情感障碍、言语障碍、肢体关节拘挛、萎软、肿胀、疼痛等症状为中风后遗症。
(属西医的脑出血、脑梗死、脑栓塞后遗症)一、诊断标准㈠症状:以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和口眼歪斜为主症㈡体征:具备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的体征㈢实验室检查1 特异检查:头部CT检查示软化灶2 常规检查:血尿便及血流变检查二、鉴别诊断应与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病相鉴别。
三、中医辨证论治㈠半身不遂1 气虚血滞,经络瘀阻:除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外,伴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歪,脉细涩无力。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患侧僵硬拘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方药:镇肝熄风汤: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朱伏神、夜交藤㈡言语不利1 风痰阻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解语丹:天麻、全蝎、胆南星、天竺黄、远志、菖蒲郁金、木香2 肾虚精亏:舌暗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脉沉细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加杏仁、桔梗、木蝴蝶3 肝阳上亢: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㈢口眼歪斜牵正散: 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四、针灸治疗⑴体针治则:醒神开窍,补益肝肾,疏通气血处方:内关、人中、三阴交。
操作:内关:捻转提插泻法一分钟人中:雀啄至眼球湿润三阴交:提插补法,施术1分钟。
配伍:意识障碍:加印堂、百会、四神聪;言语障碍:加上廉泉、金津、玉液;面瘫:加颊车、地仓、迎香;上肢障碍:极泉、臂中、八邪;下肢障碍:委中、丘墟透照海、解溪、太冲、八风;疗程:45天为一疗程,每日1-2次。
(2)其他针法:根据病情,酌情配合电针,艾针,耳针及头针等治疗。
五西医治疗根据病情可进行活血通络治疗。
如中药葛根素,丹参注射液,脉络宁,血栓通等。
六预后及转归中风后遗症,若偏瘫肢体由松懈瘫软变为拘挛发痉,伴燥扰不宁,此由正气虚乏,邪气日盛而致,说明病情严重。
若头晕、偏身麻木,舌质暗红,脉细弦而数,多有复中危险,若复中病情重者,预后较差。
七注意事项避风寒、慎起居、调情志、节饮食。
不寐不寐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指病人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深度或恢复体力不足。
临床上有两种主要类型,即入睡困难和续睡困难或早醒。
(属西医的失眠)一、诊断标准至少连续3周感到睡眠不足,引起明显功能障碍时,才应被视为失眠症,而不管每夜实际睡多少小时。
㈠症状:病人感到睡眠不足,包括睡眠时间、深度或恢复体力不足。
㈡体征:烦躁不宁、头胀、健忘、耳鸣、纳呆等㈢实验室检查1、特异检查:无特异检查2、常规检查:血RT、尿RT 、便RT。
二、鉴别诊断本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诊断容易,不需鉴别诊断三、中医辨证论治㈠实证:1.肝郁化火:烦躁不宁、入寐艰难,稍寐即醒,或彻夜不寐、头胀眩晕,不思饮食,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2.痰热内扰:失眠头重、胸闷脘痞、恶食嗳气、心烦口苦目眩,苔黄腻、脉滑数方药:温胆汤。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茹。
心悸惊惕不安者加龙齿、珍珠母、磁石。
㈡虚证:1.阴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腰酸、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
方药: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阿胶、鸡子黄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当归身、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人参、丹参、玄参、白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2.心脾两虚: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方药:归脾汤:白术、伏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当归、远志3.心胆气虚: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方药:安神定志丸:人参、龙齿、茯苓、伏神、石菖蒲、炒枣仁四、针灸治疗:㈠心肝火旺治则:清心抑肝,安神镇静处方:取手少阴经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行间、风池、神门、安眠、阳陵泉。
操作:行间直刺3-5分,施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风池向印堂刺5-8分,施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神门直刺3-5分,施捻转之泻法,阳陵泉、安眠各直刺5-8分,施捻转之泻法,各穴运针0.5-1分钟后,留针20-30分钟。
㈡脾胃不和治则:健脾和胃,安神定静处方:以足阳明经及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脾俞、足三里、神门、安眠、大陵操作:脾俞直刺5-8分,施捻转之补法,1-2分钟出针,足三里直刺0.8-1.2寸,施捻转结合提插之平补平泻法,神门、大陵直刺3-5分,安眠直刺5-8分,均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后三穴留针30分钟。
㈢心肾不交治则:益肾宁心,交通心肾。
处方:以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肾俞、太溪、神门、安眠。
操作:肾俞直刺0.8-1.2寸,施捻转补法一分钟,或加温和灸10-20分钟,神门、太溪直刺3-5分,安眠直刺5-8分,均施捻转之补法0.5-1分钟后,留针20-30分钟。
㈣气血两虚治则:补血益气,养神安寐处方:取足太阴经及手少阴心经穴为主。
脾俞、肾俞、三阴交、神门、足三里、中脘。
操作:脾俞直刺0.5-0.8寸,肾俞直刺0.8-1.2寸,施捻转结合提插之补法,三阴交直刺0.8-1寸,施捻转之补法,神门直刺0.3-0.5寸,施捻转之补法,背俞穴运针0.5-1分钟出针,可温和灸10-20分钟,中脘、足三里直刺1-1.5寸,施捻转之补法,运针一分钟。
各留针20分钟。
五、其它疗法:㈠耳针、耳穴贴穴疗法:取穴神门、内分泌,每日自行按压两次,每次15分钟,10次一疗程。
㈡泡脚:当归鸡血藤威灵仙远志炒枣仁,随证加减。
㈢推拿六、西医治疗:祛除造成失眠的原因,如睡眠环境,工作和经济困扰,疼痛、感染等躯体疾病,咖啡等兴奋的药物,焦虑、忧郁等精神疾病;改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创造睡眠环境和条件,缓解入睡前的紧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