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一单元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方案一一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驭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在进人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 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根据大家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描写的景象所画的:画面一打出《天净沙•秋思》(一起背诵)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

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对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人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这是大家初中掌握的方法,中职语文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人其中,对景物进行细致地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了解感知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中的景走人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好。

现在先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打出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

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

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

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第 3—11段)的朗诵。

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播放配乐朗诵)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 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明确:(1)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

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

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人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绿》中的“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描写了五幅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三理解分析“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2) 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明确: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

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人其境。

(3) 描写了哪些秋声和秋色?要特别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

(分组找,讨论)①明确: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

提问:A.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明确: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B. 落槐为何也是秋色呢?明确:它的花白里透黄,突出了秋天的特点,与文中描写的其他颜色格调一致。

C.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冷清。

凄清如许。

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

②明确:声: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

A.如果说,秋色的描写是“清”;那么,秋声呢?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静。

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B. 写了秋声,为什么我们还说它静呢?明确:反衬。

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碧天下,连小虫、扫帚这样的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艺术家们往往用这种以静衬动的艺术辩证法来取得更强的表达效果。

我们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已经接触过这种用法,用蛙鸣来衬托月下荷塘的幽静。

C. 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如看到扫帚的丝纹,为何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细微的声音?精细的丝纹,灰土上一条条的痕迹。

我们仿佛看到了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的挥动着扫帚,听到了灰土与落叶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

这不正折射出故都秋景的寂寞与衰败吗?D. 在看到冷清的色彩后,又听到这微漠的声响,作者又会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更加孤独,凄冷。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

“这次第,怎一个‘静’字了得!”四揣摩体味秋声寂寞,秋色冷清,作者在这样的清静的秋声秋色里会品味到一种什么样的秋味呢?我们大家已经抓住秋景的特点对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进人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体味,去揣摩,去感悟!意境是什么呢?意境是内在的情趣与外在景物的融合。

包括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境,即眼前之景;二是意,即心中之情;情景相生。

景物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作者带着某种特定的感情来看景物,那么景物就染上了作者的感情。

感情的不同则对于同一景物的观感也不相同。

这就是我们美学上常说的“移情作用”。

下面,我们就深人作品中的意境,观景而察情。

看到第3段,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是故都秋天的清晨,大家随着他的声音到街道上遛一遛吧!大家在听的时候找一找,看客观的景(境)中的构成要素有那些?客观的景是什么样的呢?画面上——一椽破屋天色碧绿,驯鸽飞声景物透着破败(扣故都)(在)破壁腰中景物显得落寞(扣秋)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荒草碧连天)画面中的人——早晨起来无事可做日光能细数吗?(神态动作)清闲静对着蓝朵干吗?(神态)寂寞主观的情是——悲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地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

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

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板书“以景显情”)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主观上,作者当时因白色恐怖而抑郁苦闷逃避现实。

因而,作者用这种感情来看外界时,看到的就只能是冷清的秋色,听到的也只能是寂寞的秋声。

那么,大家也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何不写香山的红叶,为何不写颐和园的游人如织。

(板书:“以情驭景”)五讲解全篇(非教学重点)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习完了,学习目标已经达到。

最后,问大家两个问题。

(1) 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明确: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

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2) 用三个字来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慢”“润”“淡”作者的感觉是“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为什么呢?秋景看不饱,秋味尝不透,秋意赏玩不到十足。

在南方的秋景中作者难以沉醉其中,那湿润的空气,那熙攘的人群难以触发作者对秋的人生况味,只能使郁达夫更深深地思念北国之秋。

六回顾认知过程怎样达到认知过程?掌握分析这类文章的思维程序:1. 了解文章写的景物对象,感知景物对象的整体。

2. 分析文章怎样写的这些景物对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3. 透过字面,揣摩体会,情景相连,挖掘作者寓于景物对象中的深情。

板书设计以情驭景画面: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秋果奇景秋色:碧空白中带黄蓝朵青布淡绿微黄清秋味:悲凉秋声:鹤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以景显情方案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 导语、解题2. 整体把握课文,把握作者情感3. 鉴赏文章前后两段(注意章法上的呼应、对比)教学过程一以刘禹锡的《秋词》中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导入二解题、作者介绍、听录音1. 作者介绍(略)2. 解题思考:“故都”可否替换为“北平”?(不能。

故:写出了如老朋友般的情感,有亲近、喜欢之情)3. 听录音,提问思考(初步整体把握)A. 找出文章中总体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句子。

(找出文眼)B. 文章中哪些地方有呼应、对比?为什么要如此安排?C. 作者写北平的秋,选了几幅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怎样扣住北平的秋天的特点来写?(提示要找出写景物的修饰语,紧扣文眼)(用幻灯片打出问题)三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想内容1. 读第1—2段,找出写北平秋天特点的句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也..)教师点出“这也是故都的秋味是作者的心情..的体现”。

(板书)提问:作者用了一些什么词语来表达对故都秋味的情感?①三个“来得”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情味,②“(饱)尝一尝”(可否换为“看一看”)。

明确:不可。

因为这样写不出内心的那种有点饥渴,迫不及待的感觉,体现不出作者对“秋味”之喜爱。

2. 作者为了表现北国之秋的美妙,用了什么来对比?怎样对比?明确:江南之秋:半看半醉(“淡”)北国之秋:十分秋意(“浓”)3. 这种情感对比、衬托,在文章哪个部分有再次提到,进行呼应?(学生回答后齐读最后两段)明确:惜南国之秋(“淡”)呼应第2段。

恋北国之秋:(“浓”)“愿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留住”呼应第1段“不远千里”“饱尝一尝”。

并选取意象对比、衬托: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提问:对比的目的是什么?明确:衬托“北国之秋”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

“南国之秋”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紧扣“秋味”做文章)4.既然作者如此钟情于北国之秋,那么他又如何通过一些具体的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独特呢?(学生阅读第3段到倒数第3段)请同学分别用4个字来概括故都秋景的画面。

(训练围绕文眼提取信息、概括能力,整体把握)A. 庭院静.观 B落.蕊轻.扫 C秋蝉残.鸣 D秋雨闲.人 E清.秋佳果答案可以有变化,但一定要有扣秋味的“清、静、悲凉”的意识。

四布置学生去仔细揣摩描写故都秋景时所选用的一些物象的特点,一些修饰语(情语)的妙处。

思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 分析五幅秋景图中的物象特点,说明与“秋味”的关系2. 揣摩作者对秋的情感3. 把握寓情于景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欣赏画面,体会文章的“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自然融会的特点A.庭院静观图提问思考:作者写北平秋景,为什么不写那些热闹、繁华,有帝王气象的景物,而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而重点是写“租一椽破屋来住,清晨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明确:①从地理位置上说,是从城南到城西;从时间上看,是从白天到黑夜,同样的,下文有“廿四桥一荷”还有“黄酒一胳驼”,同样的写法,铺陈得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