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霉素类抗生素总结

青霉素类抗生素总结

临床应用 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引起的尿
路感染。
主要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 流感杆菌、伤寒沙门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 染和败血症。
不良反应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大剂量注射时应注 可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反应,约3%患者可发生以
意防止电解质紊乱、NS毒性及出血。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
静滴的时间及次数
成人静滴时,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 溶于约100-2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中 ,于0.5-1小时内滴完,分2-4次给药。 在此期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 利,也可以减少药物分解而产生的致敏 物质。
青霉素G系杀菌性抗生素,在细菌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 内有效。
半合成青霉素速记口诀
青V耐酸不耐酶,轻度感染口服爽 双氯耐酸又耐酶,可惜不能耐甲氧
氨苄阿莫是广谱,肠球氨苄来帮忙 阿莫肺炎和变形,幽门螺杆也会抗
最后三个抗铜绿,替卡哌拉美名扬!
青霉素在生物体内经过3-4小时就 会有将近90%被排泄掉,6小时后 血药浓度大幅降低,细菌很容易重 新繁殖,所以一般青霉素需要每天 用药2-3次,连续使用3-5天,在症 状减轻的时候再巩固用药1-2天。
合理的用药途径
青霉素钾钠对酸有溶解性,故内服 会被胃酸消化酶破坏,吸收少,达 不到血药浓度,因此不可内服。同 时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放置时间久 了会分解较多,所以最佳给药途径 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口服吸收不完全,空腹口服Tpeak2h,肌内注射Tpeak0.5-1h 口服吸收迅速且完全,Tpeak为2h
体内分布广,以肝肾浓度最高,在胆汁中浓度为平均血药浓度9倍。 血药浓度约为口服同量氨苄西林的2.5倍。
主要以原形(80%)从肾脏排出,T为½ 1-1.5h
T½ 为1-1.3h
对G-杆菌有较强抗菌作用,如对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与氨苄西林相似,但对肺炎球菌、肠球菌、 百日咳鲍特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俊菌等均有较强的抗 沙门菌属、幽门螺旋杆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 菌作用。对球菌、G+杆菌、螺旋体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 但对粪链球菌优于青霉素G。
不应长时间放置,在炎热的夏天,若暂时不使用,暂不用的选择方法
青霉素最适宜的PH值为6.0~6.8, 偏离该PH值青霉素易水解,降低疗效。 注射用水PH值7.0,0.9%生理盐水PH 值4.7~7.0,两溶液中青霉素稳定。
10%葡萄糖液和5%葡萄糖液PH值3.2~3.5且是一种具有还原性的 己糖,能催化青霉素水解,糖浓度愈高催化水解作用愈强,因此葡萄糖液 不可作青霉素的溶媒。
T½为 1小时。
抗菌作用 抗菌谱
对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仍有效。
对G-杆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但抗菌活性稍弱。 脆弱类杆菌和多种厌氧菌对本品敏感。
对G+菌作用与氨苄西林相似。
与氨苄西林相似,对G-杆菌作用强,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
常用于治疗烧伤继续铜绿感染,可用于治疗铜
对G+和G-菌都有杀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
临床 应用
呼吸道感染、伤寒、尿路感染、副伤寒、胃肠道感染、软组 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伤寒治疗,也 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病例应与氨基 可用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糖苷类合用。
不良 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和二重感染 以消化道反应和皮疹为主,少数出现转氨酶↑,
不良反应
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一般过敏反应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
配制的方法
晶体青霉素G钾盐和钠盐性质稳定, 其干燥粉末在室温下可保持数年仍有抗菌 活性。遇湿分解加速,溶于水后极不稳定, 易被酸、碱、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 破坏,且不耐热,在室温中放置24小时大 部分降解失效。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防止污染。因此青霉素宜现用现配制,
耐药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
3
5
2
4
6
青霉素的基本化学结构
B A 侧链 母核 =噻唑环+β-内酰胺环 6-APA
分类
窄谱青霉素类
VS
内容
项目
青霉素G
青霉素V
化学性质 体内过程
吸收 分布
不耐酸,不耐热,溶于水后极不稳定
耐酸
肌内注射,吸收迅速完全,Tpeak0.5-1h 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广泛分布全身各部位
口服吸收好,60%由十二指肠吸收, Tpeak45min ,食物可减少药物吸收,
血浆蛋白结合率约80%。
抗菌谱
(抗菌作 用很强)
排泄 大多数G+球菌
G+杆菌 G-球菌 少数G-杆菌 螺旋菌、放线杆菌
全部以原形经尿排泄,约10%经肾小球滤过 肾排泄率为20-40%,约30%经肝脏 排除,90%经肾小管排除。T½ 0.5-1.0h 代谢。T½ 1-2h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合理用药 合理的对症用药
青霉素是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的细 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而对像结核 杆菌,病毒等无效。因此在治疗中, 如果发现用药3-5天后仍然无效, 需要考虑更换治疗方案。
合理的用药间隔
合理的联合用药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用有协 同作用。与丙磺舒、水杨酸类也有协 同作用。青霉素由于在近中性溶液中 稳定性,所以注射时应用水或生理盐 水溶解,现配现用,杜绝与VC、VB、 碳酸氢钠、盐酸、去甲肾上腺素等混 合使用,以免降低药效。
其活性。 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可与林可、四环素、万古、红霉素、两性B、去甲肾、
间羟胺、苯妥英钠、异丙嗪、VB、VC等混合静脉给药,易引起溶液浑浊。 6 氨基酸营养液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原性,属配伍禁忌。
变态反应
I型 Ⅱ型
Ⅲ型
原因
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 青霉烯酸、6-APA高分子聚 合物具有抗原性。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方法
配伍禁忌
青霉素在偏酸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 ,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 不可过长。不可与维生素C、含碱性、含 醇的药混合使用;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 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 福林混合静滴。
青霉素除可与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00ml/L甘醇、硫酸镁 注射液配伍外,与多种药物均为配伍禁忌。
耐酶,不耐酸,只能肌内或静脉给药。 耐酶,耐酸,供注射和口服 金葡菌对其有特殊耐药→MRSA
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排泄速度较青霉素G慢,有效血药 浓度的维持时间较长。
不及青霉素G
同青霉素G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主要用于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 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具有转肽酶和转糖酶活性 参与细胞壁合成
具有羧肽酶活性 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
PBPs
存在于细菌胞质膜上的蛋白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作用机制
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菌体而产生抗菌作用。
反应 等。
偶有嗜酸性粒细胞↑、白细胞↓和二重感染。
抗铜绿假单胞菌 广谱青霉素类
内容
羧苄西林
哌拉西林
共同特点 广谱抗生素,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作用。不耐酸,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药动学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0%。
体内分布与青霉素G相似。 脑脊液浓度不足以治疗铜绿引起的脑膜炎。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7-22%) 脑中药物浓度较高。
I型 过敏性休克
Ⅱ型 溶血性贫血、药疹、接触性 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
Ⅲ型 血清病样反应
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 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治疗。
耐药青霉素类
内容
甲氧西林
笨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等
化学性质
体内过程 抗菌活性
抗菌谱
耐酶,通过改变青霉素化学结构的侧链,通过其空间位置障碍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 青霉素酶水解。
生素从肾小管的分泌,使排泄减慢,浓度增高,作用延长。 2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协同抗菌作用,抗菌机制不同而致抗菌活性加
强。但不能混合静脉该药,以防相互作用降低药效。 3 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菌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
素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与重金属,尤其是铜、锌、汞配伍,以免影响
腹泻为主的胃肠道反应。
抗G-青霉素类
内容 美西林
匹美西林
替莫西林
药动学
注射用
口服
体内水解为美西林而发挥作用
注射用
抗菌作用
对G-杆菌作用强,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菌作用弱。
抗菌谱
仅对部分肠道G-杆菌有效
对大部分G-杆菌有效
药物相互作用 本类药物为抑菌药,与作用于其他PBPs的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较少,除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外,少数患者口服出现嗳气、恶心、腹胀等胃肠道反应。
相互作用
同青霉素G
广谱青霉素类
内容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同点 对G+和G-都有杀菌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耐酸,不耐酶,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无效。
化学 青霉素苄基上的氢被氨基取代
对位羟基氨苄西林
药动学
抗菌 作用 抗菌谱
肠球菌 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夹膜梭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