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小结2篇第一篇:课堂观察小结2篇这次课堂观察我们组观察的老师是方洁老师,方老师上的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幸福的收藏》,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虽说这节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但其中也蕴含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5—6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其中一条是: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课堂上我的观察统计,这节课听课学生共有29人,参与人次是34人,参与人数20人,占69%;主动参与20人,占69%,被动参与9人,占31%。
其中程度好的12人,参与8人,占67%;表现一般的13人,参与9人,占70%;学困生4人,参与2人,占5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较宽。
方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课,我们都知道,一般学生到了五六年级,都是越来越不愿意发言,发言权总是掌握在个别学生的手中。
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发言面还是挺广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这与方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老师能够广泛地利用好语文学习的资源,珍视体验,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比如导入部分从一组童年的照片入手,勾起学生童年的回忆;接着又用一个心理测试小游戏,使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幸福、品幸福;第二部分老师又利用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公益广告,找到幸福不仅是享受的过程,更是给予;最后,又以游戏和一组照片结束课程。
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是否自在,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整节课方老师不仅珍视优秀生的体验,还珍视表现一般和学困生,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建议:1、语文老师要在具有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塑造自己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学色彩的教学形象,但本节课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建议老师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2、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
这节课上,小组讨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发言,但是,老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安静,与先前判若两人。
原因在于老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当然,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存在着个体、文本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心理差异因素,很难在每一堂课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准参与度。
”但教学是充满希望的艺术,只有憧憬,才有更高的追求。
课堂观察小结(2):我们语文组教师有通过观察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良好愿望,都有强烈责任感,加之学校教学处、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我们在4月13是组织进行了一次以课堂观察诊断为主题的主题教研活动。
九年级备课组四位教师开设了四堂复习教学研讨课。
现将活动情况汇报如下:一、活动过程回顾:活动前的准备:设计(选择)观察记录的工具。
我们准备了“教师的移动位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四份观察工具。
对参与观察的教师进行明确的分工和简单的培训。
确定两位教师划“教师的移动位置”图;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学生参与度及成效分析”表,其中两位记录左边两组学生(相对人数较多),一位记录右边两组学生;确定三位教师记录“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没有再作具体分工。
进入课堂进行观察:依照事先选定的记录方式,我们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观察并及时作了记录。
因为每一位教师都有特定的观察任务,所以所有老师观察活动都十分认真、专注。
观察后的汇报:在观察后的第二天,我们对观察的记录作了汇报,交流了进行课堂观察的感受。
因为是观察汇报,所以我们较多的对课堂场景进行描述,对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对图表进行呈现,没有过多的发表观察者对这堂课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效果的评价。
从交流的内容中我感受到老师们大多觉得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但同时又觉得还有很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
二、对课堂观察开展点滴的思考。
由于对课堂观察研究还处在尝试阶段,在交流时老师们就觉得还有许多做法值得探究、改进;我对我们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进行了反思,现将点滴反思汇报如下:观察的焦点不够集中,结果是观察有效性不够高。
我们在观察前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教师的移动位置”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观察、“学生参与度及成效”观察、“各种提问行为”观察,但在实践过程发现,一次课堂观察根本观察不了那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一次观察活动中穷尽课堂现象的方方面面,只有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的中心,根据观察中心收集观察资料,记录并统计有关数据,这样的观察才更为有效。
因此,今后再进行课堂观察一定要确定一个焦点,而且最好有被观察者提出。
比如:如果我对我课堂表扬的技能不够自信,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以对“课堂表扬技能(有效性)”为观察焦点的课堂观察,达到提高表扬技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观察前培训仓促,观察工具选择欠佳,影响了观察信度和效度。
在确定观察的中心和观察的工具之后,我们虽然也依照记录方式的要求及准则对观察老师进行了最简单的培训,但由于仅仅是利用课间的十分钟时间,加之对观察工具的不够熟悉,因此最后发现观察误差比较大。
(有的观察者对观察工具使用不够熟悉,观察在上课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有的是两位观察者观察相同的对象,但记录的内容差别较大。
)其实,如果需要多个观察者进行观察,就需要较细致培训,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一致性。
如果所选择的是定量的观察表,那么就需要对观察者进行(操作观察表所要求的)具体规则和技巧的培训,以提高观察的信度。
我们所选择的观察工具感觉有些不很恰当。
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观察方法的要求是:每2分钟一次。
我们的实际情况是一个观察者需要观察两个大组(约15名)学生,很明显操作较为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是减少观察的对象(样本),或者增加观察的间隔时间。
同样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表,它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的界定是:a投入状态(独立说),b投入状态(与他人说),c投入状态(看他人说)、d非投入状态(做无关的事情),e非投入状态(离开座位)。
可实际上我们语文课的投入状态绝非仅仅是说,要是按这样的界定进行记录,那么观察者的主观判断的成分太多,势必会影响观察的信度,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增加“投入状态”的界定内容:感情朗读、参与讨论、深入思考、独立阅读、书面表达等等。
同时为了提高不同观察者观察结果的一致性,也可以对“做无关的事情”列举一些通常情况:闲聊、打瞌睡、做别的功课作业……第二篇:化学课堂观察报告2课题(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高三(13)课李岚老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课的学生学习投入状态分析第一阶段(5分钟):问题引入时,有1人没投入,原因还在课桌里面找课本和复习用书,说明该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其他学生都做得很好。
第二阶段(10分中钟):问题(一)有关江苏卷第14、15题教学,教师要求学生考虑建模或用等效平衡思想时,学生投入率为100%。
原因是教师语言准确,简洁,对学习任务的描述明确,同时与该教师在平时对化学用语重要性的强调是分不开的,但是对于“惰性气体”(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对化学平衡以及等效平衡方法和技巧时,方法教学不突出,方法的指导错过了最佳时机,因为当时有很大部分学生不能应用。
第三阶段(20分钟):问题(二)有关09年广东高考题、12年天津高考题和13年山东高考题的教学,2人发呆,1人看窗外,16个人看自己的辅导用书或没有动笔。
原因是此题的题干辅导用书上有,学生看自己的书相对轻松,看投影比较累。
还有就是教师让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整个流程涉及的反应原始时,学生的声音过轻而教师没有做适当地及时处理,所以课堂成了一对一的单一交流,其他学生自然都投入了自己个人世界而脱离了课堂整体。
到了学生动笔书写建模时,投入率又回到了100%,接下来涉及qc与k对学生而言是,有新感觉,所以投入率高。
学生热情高涨,处于兴奋状态,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挑战,当展示模型成果时,真的是撞出了思维的火花,学生真正地融入了课堂,达到了课堂的高潮。
原因是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梯度地螺旋式上升地设置问题,让学生不仅吃得饱,而且吃的好,所以个别学生出现分化已经无从着手,没办法思考了。
第四阶段(5分钟):6人没有投入,原因是学生自己前面的不懂完全失去兴趣,干脆放弃,只盼着早点下课的心理作怪。
总的来说,教师严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及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总投入率较高,教师高昂的激情,学生饱满的学习状态,是一堂轻松愉悦的课。
慈湖中学叶晓松第三篇:教学课堂观察日记2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观看完百花奖活动中丛培利老师的英语视频课后,我感触颇深。
以下是结合丛老师的课阐述一下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丛老师讲的是一堂英语听说课,在课堂中,她不断地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激烈的讨论。
达到了促进学生不断积极思考的效果,有效性很高。
综合来看,正式有效的课堂提问实现了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的目的。
那么,课堂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有效性到底有那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呢?一、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英语课堂提问是师生教学互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它可以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学习新的语言内容,并且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就给学生提供一次学习、思考、提高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越多越好。
问不在多,贵在精。
例如我们在听一些教师的课时,会发觉他们上课存在着不少“徒劳的提问”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根本就没有达到提问应有的功效。
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使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教学有输入有输出,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所以,提问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换句话说就是提出的问题要有教学价值,并适当控制难度,巧设坡度,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
二、有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1.导入环节注重提问的趣味性新课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强调了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
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环节,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师在任何一个阶段里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注视学生的反应是否自然发生,如果自然发生则被称为是注意的,教学本身就是有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