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庙山九年制学校侯旭峰在新课改中如何按照新课程基本理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极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目的是使每个有着不同背景、个性、知识经验和智能类型的人都能有效参与。
因此,参与式教学力求通过多种途径、手段和方法调动参与者平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能力,在参与中掌握方法,体验各种丰富的情感,形成新的价值观。
一、实施参与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1、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是学生被动参与多主动参与少,首先是由于教师教育观念上不相信学生所致。
认为学生没有能力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白板一块,于是教学中就不敢放手。
备课时凭想象准备,并依此设计去讲授,让学生跟着自己走,对学生提出的建议不理睬,对学生的不同意见加以禁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带而过,等等,这样,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参与进来,甚至会打击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欲望。
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由于心理成长的原因,其参与度会更为下降。
结果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参与和接受,学生的发展是有限的。
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的已有发展水平,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出发,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传统教学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的原因还在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结构的单调呆板,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我们就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转变教育思想,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点和前提。
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的被动学习状况仍没有根本改变,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当“当局外人”,学习的主体性就渐渐丧失了。
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转变思想观念外,还需要研究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有效的途径。
②、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讲究教学,营造和谐、愉悦、共振的心理氛围,形成一种支持型、保持型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了情感、关怀、支持和鼓励之类的理想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心情愉快,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
③、老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例如,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这个结论时,有的学生就问老师,提出为什么“不等于0”,还有的学生认为“0÷0=0”,这一问题教材没安排,也不需要学生知道,可是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
④、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和自主决定的余地。
在教学目标限定的围,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选择中增强主动参与意识,在主动参与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再如,学生提出了关于“0÷0”的问题后,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想,结果一部分学生仍然用“0和谁相乘得0”的方法思考,结果发现“0÷0”的商有很多。
另一部分学生也用“0和谁相乘得1、2、3、4……”的方法思考,结果发现没有商。
于是教师引导总结出“0不能做除数原因”,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⑤、采用鼓励性评价。
凡学生的参与行为无论效果如何都应首先给予肯定性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参与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以改变学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
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它是学习主动参与的基本条件。
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伴而随。
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利用各个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1)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提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师生共同制定出学习目标,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每个学生都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参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引导学生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和教学要求,培养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3)让学生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是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探求方法,二是提倡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探求学法。
(4)让学生参与板书的练习设计。
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时,他们会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容,抓住教师引导的线索板书或补充板书容;他们也会在课堂分层练习中依自己获取知识的不同层次,设计出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不少同学的设计很有创见。
4、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序活动,为保证其有序发展,学生参与其中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如何与教师的引导辅导配合好,如何表达自己的看法,如何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如何在合作学习中与组同学沟通、交流,如何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如何抓住其发言要点,明了其见解,发现其不足不当之处,如何使自己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协调起来,等等。
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会参与、善于参与、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
如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借助教具渗透操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操作时要充分展开,层次分明,要点突出,表象清晰。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时,设计以下几个环节:①把组搜集到的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进行分类,并叙述分类理由。
②拿出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的特征。
③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方体的所有特征。
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小棒做棱,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的发展。
所以说教给了学生参与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参与氛围。
兴趣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乐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
”杜威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
可见兴趣对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主动”发生于学生的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迫”。
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如精心设计新授课指导语,巧设问题、制造学习障碍、强化操作环节、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媒体、发掘和运用人体无声语言等,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了“2,20,2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将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兴趣高涨,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
”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此时教师又顺势提出:“谁能使用小数点,但必须用同一单位名称把上面的三个数用等号连起来?”顿时全班学生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
最终发现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老师接着说:“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氛围,启动了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参与意识被不断激发,学生敢说、大声说、人人说,教学效果显著。
6、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注意分层参与。
参与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是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目的。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恰当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漏掉任何一个学生。
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分层对待,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例如课堂提问教师就可以分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孩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
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7、教师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除了宏观上处于主导地位外,他和学生应是平等的。
他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教师参与活动要切忌简单地作出“对”“错”“好”“坏”的判断和评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现参与式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关键。
这就要求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
根据我教学的体会,我认为为教师要把握好“吃”、“用”、“看”三个字。
1、吃。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吃准学生: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在课前准备中,教师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容、程度怎样?③哪些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
二是吃准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如何“吃”透教材、读懂教材?具体到一节课,我觉得教师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研读教材:了解教材整体结构及前后联系,明确例题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揣摩插图的编排意图,钻研提示语和旁注。
做到“五读俱全”,即读懂问题情境,读懂每一道习题,读懂教材容的结构,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如何把握目标?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