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管理论文范文

食品安全管理论文范文《食品安全犯罪防控分析》关键词:食品安全犯罪;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舌尖上的安全”关系千家万户。

我国对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个从相对放任到逐步规范,从影响恶劣事件发生倒逼政府重视并加以严惩,从粗放立法多部门配合打击到完善立法合并执法部门的过程。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各类食品违法犯罪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但食品安全犯罪仍屡禁不止,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笔者试从食品安全犯罪的发展态势,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比较国内外食品安全管理和立法,提出重构和完善立法、规范打击和治理举措的建议,以期增强食品安全犯罪防控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一、食品安全犯罪的发展态势(一)传统与新型手段相交织犯罪(二)网络与物流方式相结合犯罪互联网、物流成为食品违法犯罪的主流渠道。

食品违法犯罪人员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既能将产品通过实时拍照、视频等方式供受众体挑选、购买,又能在短时间内将不同区域的原材料、生产线、包装材料、仓储空间等要素迅速相连;一方面借助发达的物流配送,将假劣违法食品快速输送到任何地方。

与此同时,个别物流寄递企业受利益驱使,主动采取代收货款等方式与制假、售假食品人员暗中合作,加速销售网络的扩张,形成跨区域、跨国境的长距离犯罪链条。

由于网上沟通方便,网下运输方便,且各个环节线上结合、线下独立,线上交叉、线下分离,易为违法人员所操控。

食品违法犯罪呈现犯罪低龄化、高智能化、技术化的趋势。

(三)局域向全球辐射犯罪转变(四)个别向多样品种犯罪发展食品安全犯罪是市场经济追寻高利润、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等不利因素综合反应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中产生的“一切向钱看”思想作怪,一些商人置百姓健康而不顾,食品安全新领域、新问题、新特点、新情况、新类别不时发生,手段不断翻新。

过去高发的食品安全犯罪如病死猪、注水肉、地沟油、瘦肉精、配方乳粉、松香脱毛等仍屡禁不止,新型的肉制品、水产品、果蔬品、豆制品、火锅品和酒类、饮品类等食品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防不甚防、打不甚打。

二、食品安全犯罪主要根源透析(一)食品安全意识欠缺(二)食品安全管理缺位(三)食品安全法治滞后(四)食品犯罪打击疲软1.食品犯罪行为和手段多元和隐蔽。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门槛较低,产业结构分散。

因此,食品犯罪作案地点从城市转向偏远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往往有各种掩护,难以发现;作案人员从四方招集向亲友、同乡转化,实行攻守同盟,难以取证;作案产品从原先单一向多品种齐下,多方发送,难以检测;作案时间从白天或全天候转向夜间或随机性,难以跟踪;作案工艺从原始的固定模式转向适时翻新,相互传授,扩散速度快,难以定性;作案对象的年龄两极化趋势明显,老少受害者即便知道上当,也极少报案,致使办案单位案源不足。

2.食品安全犯罪办案瓶颈凸显。

3.食品犯罪侦查基础薄弱。

面对点多、面广、量大的食品犯罪行为,各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抽调了专门人员或组建了专门机制进行防控打击,但食品犯罪打防工作的基础跟不上食品犯罪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办案人员、办案经费保障明显不足。

食品犯罪案件侦查任务大多由公安治安部门承担,在警力部署、人员精力和工作安排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特别是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一些必需装备,如现场快检器材、检验鉴定设备、现场勘验特种车辆等等,基本需靠向外借力来侦查办案,打击食品犯罪的“拳头”效应无法形成。

4.食品犯罪打击协作机制不健全。

(五)食品安全宣传短板三、域内外食品安全管理和立法规定(一)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及立法规定(二)域外食品安全犯罪入刑的主流范式当前各国对于食品犯罪的定性、查处、打击、追责、惩罚等不尽相同,在立法上往往从责任区分和追究上入手,追责范围较为宽泛,且都在摸索中前行。

1.公共卫生犯罪型。

将食品安全犯罪纳入危害公共卫生犯罪当中,比较典型的国家有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挪威等。

西班牙将食品安全犯罪作为“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违反公共卫生之罪”;一些国家甚至上升为恐怖袭击,如美国将食品安全犯罪称为食品安保事件,定义为恐怖袭击的刑事案件的一种。

2.公共安全(危险)犯罪型。

认定食品安全犯罪属于损害公共安全或造成公共危险的犯罪,比较典型的国家为泰国、越南、意大利、英国、丹麦、希腊等。

丹麦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安排在引致公共危险犯罪中,意在强调此类犯罪对公共安全的破坏比对经济秩序的破坏更为严重,同时将无偿提供危害人体健康的食品行为也纳入犯罪领域,以达震慑效果。

泰国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作为公共安全犯罪的一种,明文规定陈列有损健康的食品行为也属于犯罪范畴。

3.损害公民健康犯罪型。

认定食品安全犯罪属于损害公民健康犯罪,其立法的初衷和目的在于强化对公民健康权益的有效保护,对犯罪对象、调整范围、适用标准方面都进行了界定,比较典型的国家为日本、芬兰、俄罗斯等。

芬兰将食品安全犯罪作为危害健康和安全犯罪的一种。

俄罗斯对运输、贮藏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行为也纳入犯罪范畴。

日本将食品安全犯罪立法调整范围扩展至不符合标准和规格的添加剂、有毒器具等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

四、重构与规范:食品安全犯罪防控对策研究(一)全角度审视与完善立法1.立法理念定位在消费者至上。

2.以重典入刑。

3.现行法律优化。

现行法律之所以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中有时显得苍白无力,其关键是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有必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调整和优化。

一方面,要提升惩罚力度。

除在刑法中加大量刑条款外,对犯罪行为的生产、制造、销售等过程中的原料、产品以及使用工具都应当视情节增加没收财产刑;要按照2015年10月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凸显“惩罚性赔偿与刑事责任优先”原则,做到标准更严、监管更严、处罚更严、问责更严。

另一方面,要细化法律规制。

针对新常态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犯罪发展的新特点,要从网上、网下两个层面考量,厘清容易滋生食品安全犯罪的各个环节和问题重点,对网上新产品发布、支付结算平台,网下生产许可、货物流通环节等都要详细地以法律形式进行规范和约束,食品安全保护有法可依、有法能用、违法能究、执法能严。

同时,要以法律形式强化对食品安全信息的获得,使食品安全更加透明,消费者更加放心。

4.行刑衔接完善。

食品安全监管是社会管控的保底性工程,需要相关的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以法律形式,统一、刚性规定衔接程序,避免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受领导的重视程度或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等因素影响,防止日常监管松懈、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刑和有案不移、有案难移等问题。

(二)全覆盖防控与惩治犯罪1.狠抓源头治理,在“防得住”上下功夫。

2.狠抓风险监测,在“控得紧”上下功夫。

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是一种预防性的前瞻防控体系,是现阶段遏制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

要尽快成立一个相对独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机制,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和鉴定评估,确定评判标准并作为相关部门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进一步健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科学增设监测点,最大限度扩大监测种类和范围,全面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严格监测质量控制,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的预警能力和水平。

3.狠抓机制创新,在“打得准”上下功夫。

其一,注重摸规律。

通过个案解剖、系统分析,从中发现和研判出带有普遍性的、趋势性的、动态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大胆揭开和突破行业深层次的潜规则,及时摸清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制定新措施、强化新打法,不断提升打击能力和水平,努力构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长效机制。

其二,注重出重拳。

要以对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的态度,始终坚持重拳出击、重典治乱,对违法违规企业和相关主体责任人员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使企业不敢违法;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坚决避免以罚代刑,严格刑事责任追究,增强震慑效果。

坚决查处非法经营的组织者、获利者,对发现的一些隐蔽性强、危害大、有重大作案嫌疑的,要及时介入,主动防控和打击,始终保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其三,注重打重点。

其四,注重强机制(三)全方位配合与协作共治1.公共治理。

2.警力合成。

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打击食品犯罪的“拳头”作用。

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内部指挥情报、治安、经侦、刑侦、网安等各警种在打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职能定位,做到任务明、责任清、分工细,有效整合警种资源、统筹警力分配,确保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注重打整体战、合成战、信息战,切实提升公安机关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整体作战能力。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树立全国公安机关“一盘棋”思想,重点加强区域性警务协作,合力开展重大专项行动,要善于联勤联动,深入经营食品犯罪案件,做到同步开展案侦工作,最大限度地扩大战果,切实形成整体联动合成、协同作战的良好打击食品犯罪格局。

3.信息共享。

一方面,在各部门间要进一步夯实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基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行政司法机关等相关部门为一体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各部门要将掌握的食品安全和执法办案等信息适时、完整录入,并及时将销售假劣食品卖家信息列入黑名单,实现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食品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信息的及时有效对接,努力做到信息对称共享,快速发现苗头、快速查处问题、快速打击犯罪。

另一方面,作为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主力军的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引领警务实战理念,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及内部各警种之间要建立定期化、常态化会商研判机制,及时互通信息、分析案情、排查梳理线索,力求打得精、打得准、打得深、打得狠。

4.宣传培育。

食品安全在社会形成共识,并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治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要充分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资源,有效推进网络以及微博、微信、微视和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平台应用,多渠道、全方位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食品安全意识。

其一,要大力宣传培育业主的食品自律意识。

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促进其牢固树立诚信和守法经营为荣和以贪小利、失信和违法,甚至蒙昧良心生产、经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为耻的社会意识,切实增强业主自律性,有效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食品发展环境。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技术应用》摘要: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伴随着我国食品生产规模的扩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社会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利用科学的检测技术,防止有问题的食品流放到市场上,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