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摘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故事、游戏、生活、交流和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里,去学习数学,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充分感受数学学习中的那份快乐。
关键词:情境;课堂;乐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策略越来越受到了教师的广泛关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有效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运行。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并百听不厌。
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乘法口诀练习课”时,就以“狼和小羊”的故事贯穿全课。
课的开始,老师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节课有一位小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小羊的图片,此时学生异常兴奋,老师便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劲头;在课中又向大家讲述:“正当小羊聚精会神
地学习时,一只狼出现了……”为了营救小羊必须要过三关,学生纷纷表示要帮助小羊,在做三组题时异常认真,正确率很高。
小羊得救了,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意犹未尽。
创设故事情境,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
数学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赋予枯燥乏味的教学以“生命”,让妙趣横生的“动感”教学进入课堂,寓教于趣,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
例如,为了巩固“倍”的概念,我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我首先拍了两下,然后拍了4个两下,让学生回答我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情绪高涨,甚至很少有人出错,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巩固口诀时,我创设了和学生一起数瓢虫的游戏情境,从“一只瓢虫一个头,七颗星星背上留”一直数下去,一直到学生数不上来为止。
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既巩固了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说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
这个小小的游戏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了知识,整理了知识,并使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是思维的源泉,生活处处有数学。
我的教学要善于利用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教学知识生活化,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一上课我就带领学生来到了操场上。
他们凭生活经验,早已知道了太阳是从东方升起来的。
因此在这个知识点上,我没有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凭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出不同的方向。
这样既避免了早已学得很好的同学感到枯燥,又使他们在三五成群的合作交流中,互相借鉴巩固了对东西南北方向的理解。
5分钟后,重新集合整好队伍,让学生玩辨别方向的游戏:先让所有学生面朝北站着,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然后让他们面朝南也说说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这样的教学,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强调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自己发现数学,再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创设交流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实践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的活跃。
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五、创设成功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诊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课堂上多提供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多给予肯定与表扬。
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信任的目光,或一句激励性的语言都会使学生充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被欣赏、被尊重的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习,是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必要且有效的手段,因为这样,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里,去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增长技能,形成个性,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充分感受数学学习中的那份快乐。
参考文献:
[1]史根东.主体教育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束炳如,倪汉彬.启发式综合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项家庆.教师课堂教学常见技能问题.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第十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