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为确保项目部可控制或可施工影响的环境因素得到充分识别,并对其进行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3.
3.1
3.2
3.3
4.
4.1
4.2
4.3
5.
5.1
a.项目部可直接控制的环境因素;
b.项目部可以施工影响的,如:项目部工程分包方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项目部的物资供方或其他相关方的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因素。
5.1.1项目部机关环境因素由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1.2项目部环境因素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识别。
5.2环境因素识别
5.2.1根据项目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环境因素识别的内容包括:
a.汗水排放;
b.废气排放;
c.噪音排放;
d.固体废弃物排放;
e.资源、能源消耗;
f.有毒有害物品和化学品;
g.
a.
b.
c.
d.
a.
b.工程项目开工前,项目部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环境因素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并报送项目部技术质量部。
c.技术质量部每年对机关办公区及附近可施加影响的相关区域进行一次环境因素识别,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d.技术质量部每年在各项目部进行环境因素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一次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并填写《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e.当项目部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环境因素识别。
5.2.5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a.一人交谈(员工、相关方);
b.查看现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的运输、储存、保管、使用过程,车辆、机械、设备、库房、加工棚、电气割焊场地、办公、施工、生活区等);
c.调阅资料(以往事故、事件处理的报告、记录、相关方投诉记录、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技术交底、施工记录、工艺实施、施工日志、噪声、污水排放检查记录、以往能源消耗情况等)。
5.3环境因素评价
a.
b.
c.
d.
e.
f.
a.
b.
c.
a.专家直接判断法: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要直接判断为重要环境因素:
1)法规不允许的排放物的排放,如废电池、旧灯管等;
2)环境影响的规模较大,如建筑垃圾等;
3)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大,如打桩噪声等;
4)社区强烈关注的排放,如夜间施工噪声等;
5)能源与资源中万元产值消耗量最大,如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或采取措施最容易控制见效的能源资源,如水、电的水源等。
b.多历子量化打分法
即对环境因素各因子赋予不同分值,依据各因子之值及其总和判定是否为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
对污染物排放打分可按表1进行,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量化打分可按表2进行。
表1污染物排放的评价
c.
1)对污染物排放的打分:a或c或d=5/或a+b+c+d+e≥16时,应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2)对资源能源消耗的量化打分:f或g=5或f+g≥7时,应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5.3.5环境因素评价的结果
a.项目部应根据评价结果,建立《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报送技术质量部。
b.技术质量部根据项目部产品、活动和服务范围,识别环境因素,建立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并建立《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5.3.6项目部技术质量部、项目部应针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风险控制方式的策划,建立相应的环境管理方案或应遵循的运行程序准则,或应急准备与响应。
并按《环境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制度》等的有关要求进行控制。
5.4环境因素的更新
a.
b.
c.
d.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