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出精彩
——《变色龙》反思
《变色龙》是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的经典名作。
课文篇幅较长,可以从很多方面教授此课,如细节描写、围绕“变”字、语言描写等等。
可是一节公开课,展示时间有限,既要学生领悟春色满园的精彩,还要让学生能从万花丛中采一朵,近品其香!
几经琢磨,本课800余字,最出彩还在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同组老师讨论商量,最后敲定由品味语言入手分析归纳人物形象,进而深刻挖掘本课中心为两个主要学习目标。
契诃夫的语言之精妙,耐人寻味,细细琢磨品味,备课环节人物语言的亮点越挖越多,如人物语言的重复,意义却不同。
如“我还不知道呢!”(25段)和“可我还不知道呢!”(27段)前者为故意攀高、故作亲昵的谄媚,后者多一个“可”字强调自己的不知,为之前的辱骂找借口,狡猾至极!此外还有语言中的夸张、对比、语言的自相矛盾、人物称呼的变化,诸如此类的语言,不胜枚举,一节课不能尽做展示,同时还要考虑九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
由此精选了几段有特色的人物语言,从学生最易发觉的夸张、对比入手、稍作难度的拔高,在老师的范读中,用“它”巧换一个“你”字,让学生分析“你”字的妙处,因为狗主人的身份高贵,狗被当成人一般尊重。
课堂在这个环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和亮点,除了对“你”的分析之外,有学生一眼还发现了“呜呜”的叫声应该是狗发出的,本欲在探讨小说主题中延伸的狗变人、而人却变成了狗这一深有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在这里就已经被学生分析到位了!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把握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接下来对小说主题的探讨就成功了一半,小说主题如果仅仅止步于对第一段环境描写的分析,那么就忽视了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特殊的警官身份,就大大减弱了契诃夫在本文讽刺的针对性和批判的深刻性,只有找出并分析本文人物语言中对法律的态度,才真正了解了契诃夫的写作意图。
上完课,感觉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但经评委点评,备课时同组争论的那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再次浮出水面,那就是目标二的落点到底是人物形象还是该定为写法,当时考虑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是重点。
评委小组的意见很中肯,针对九年级学生,马上面临中招,阅读和写作是决胜中招考场的两大法宝。
本节课人物形象典型,学生分析归纳很容易,仔细琢磨对语言的描写方法的归纳(对比、夸张、人物称呼的变化),目标二确实可以往前再走一步,归纳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同时后面的延伸阅读,可以变化题型进行检测,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补充一句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语言。
上完本课最大的收获,在于从教学评一体化中受益匪浅,每个教学环节都设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老师教有方向,学生方能从课堂中收获属于语文课堂的精彩!
郑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语文组马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