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基本概念 ppt课件
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知识本位 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强调理论和间接经验 的学习
按照学科逻辑组织课 程
主张分科设置课程 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儿童本位 教育即生活
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标准
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 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新课程标准基本由下列部分组成: 前言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例如: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的基本概念
思考与讨论
在日程的教学实践中,你和你周围的教师同事是 否认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 材料都是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课程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并掌握课程概念,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课程。
2. 了解课程的表现形式:文本形式与实践形式
3. 熟悉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
过程与方法: 面对不同学者对同一概念(如课 程)纷繁的各种定义,学会分析、 归纳,并根 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定义。
除此之外,你认为课程是否还有其它文本表现形 式?
课程的基本概念
2、课程的实践形式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 正式的课程 理解的课程 运作的课程 经验的课程 例如: 建构主义的鱼牛的故事 思考:课程的实践形式能够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三)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树立对于新课程、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态度。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
1、从词源上来追溯课程的内涵 唐朝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最早使用了“课程” 一词。 “课程”指“寝庙”,喻义“伟业”。涵义 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 宋朝的朱熹频频提及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他说的 “课程”,既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又包括孝、弟、忠信等伦理道德,还包括洒扫、应 对、进退之节,正心、诚意及修己治人之道。
课程的基本概念
在西方,最早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 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一文中出现“课程”(curriculum)一词。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 “跑道(race-course)”。因此,最常见的课程 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强调实践和直接经验 的学习
按照儿童心理逻辑组 织课程
主张综合设置课程 只问过程,不问结果
课程的基本概念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 知识
是有计划、有组织的 学习活动,学生有意 参与的成分很大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 的知识传递进行的
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 性知识
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 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 的经验的
课程的基本概念
施良方归纳为六类: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创造
课程的基本概念
思考与讨论:
对课程的共识: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 安排。
能否选择一个自己欣赏与认同的课程定义? 能否自己给课程下个定义?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 的
课程的基本概念
在当代的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 “currere”表现出浓厚兴趣,因为“currere”原 意指“跑的过程与经历”,它可以把课程的涵义 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 和体验。与名词的“课程”(curriculum)相比, “currere”是“过程课程”。
课程的基本概念
2、学者的分析 美国的蔡斯把课程概念归纳为六类: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是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书面活动计划
(二)课程的表现形式
1、课程的文本形式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和其他教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它规定学校课程的 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 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整体性:地域整体性、各阶段课程衔接,各学科 协调 基础性:基础学科为学校开设科目的主体 开放性:给不同学校及教师自主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