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沧海桑田般的历史巨变之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碰撞和交融,赫赫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同时,也形成了其他民族不可望其项背的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长期以来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学习的榜样,在全球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一千多年,这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的辉煌往事。

然而近代以来,而对强大的西方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接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

几番较量下来,传统的农耗文明很快被先进的工业文明击败。

于是先后有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陈独秀等先辈们将西方文明的火种引入中国,给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新的血液。

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来了,许多人走入另一个极端,天真地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一切都是西方的好。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幼稚的妄论一流传就是上百年,直至今天仍有其生长的土壤。

赞成的直接恶果就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没有被继承下来,许多优良的民族传统被无知地摒弃了。

在今天的校园里,由于优良传统的丢失,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此深有感触。

比如,孝敬父母、尊重老师、珍惜友情、礼让谦和等一系列古代被认为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

当然,这些问题不仅表现在学生身上,相当一部分成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我常常想,问题要是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我们恐怕再也无脸提及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五千年文明了。

众所周知,大树参天,根不能不扎深,传统文化就是民族土壤深层的精华,民族之树要常青,只有将其根须扎到传统文化的深处。

而要办好这件大事,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

根据我多年教学带班的经验,觉得语文课堂是传授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平台。

语文教学中多穿插一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学好课堂知识,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性格形成、人格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核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用其饱含深情的诗作《离骚》和其气壮山河的一死诠释了这种精神。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真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也是这种精神的一种注释,在语文教学中,类似这样作品和作家我们会常常见到,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课程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进行价值观教育。

传统文化中涉及价值观的内容特别多。

孟子曾以“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激励同时代人,也在要求他自己。

范仲淹一心为民,虽遭贬迁,但仍胸怀天下,不计个个得失,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样的人物和作品在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遇到这样的机会,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胸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培养他们形成宠辱不惊、永往直前的人格品质。

最后,进行品行教育,现在的学生有一个特别普便的毛病,那就是对父母不孝敬,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友好。

关于解决这问题的办法心理学家有论述。

我以为语文课堂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尽一点力。

《论语》之中有精辟的论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类似这样的论述在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如果老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展开引申,一定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述三点仅仅是举例说明,语文课堂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不止这几点。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谓任重道远,需要全民族的努力。

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个传统节日被确定为法定假日。

许多大学成立了国学院,个别中小学开设了传统文化课堂。

这些都是良好的开端。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时代前进的浪潮,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风头浪尖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