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准确、规范的填图。
(二)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三)情感目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面积比较,海陆分布的特点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及突出特征三、教学难点:海陆分布情况学生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直观教学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出示加加林的图片和他说的一段话(如上图所示),请同学们想一想,加加林为什么会说地球是一个水球呢?原因是什么?生:思考并回答,因为地球上的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模拟学生回答)师:看来同学们课下预习的不错,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那么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分布状况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洲和大洋》。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幻灯片)生: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师: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一起开始本节课的学习之旅。
出示幻灯片师:请同学们观看饼状图,试着说出海陆面积大小。
生:认真读图并回答。
师:教师总结归纳:地球上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承接:知道了地球上的海陆面积,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的位置呢?生:想。
师: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幅图,来观察一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状况。
(播放幻灯片)生:认真观察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海洋和陆地,试着说出海陆分布的特点。
师: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不均衡的。
为了更好的区分海洋和陆地,人们分别给他们起了不同的名字,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七大洲和四大洋。
让我们通过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地球上的海陆面貌。
首先来看七大洲。
(出示幻灯片)师:在学习七大洲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几种陆地形态,根据要求,找出他们的位置并说出他们的特点。
生:思考并回答大陆,半岛,岛屿的特点。
师:引导纠正并总结。
大洲的组成:大陆、半岛和岛屿。
出示幻灯片师:根据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以上三个问题。
生:认真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师:找学生代表回答,并适时做出纠正。
例如:赤道横穿的大陆,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会忽略大陆二字,这点给学生重点强调。
师:完成自主学习部分,及时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出示巩固练习。
生:学生指图回答。
师: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点出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师:出示幻灯片师:老师以亚洲和欧洲为例,教给学生如何找出洲界线。
生:认真听讲。
师:同学们学会找洲界线了吗?生:会了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要求,找出以下大洲的分界线。
(出示幻灯片)生:同位间相互合作完成。
师:找学生代表回答。
师:学了那么多大洲的知识,让我们来共同检测一下。
请看合作探究(出示幻灯片)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之间核对答案。
师:学生代表回答,老师及时做出纠正。
例如: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学生不理解,教师出示专门的图片,给学生做出解释,形象直观,这样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承接:知道了七大洲的很多知识,让我们接着来学习四大洋。
(出示幻灯片)师:根据要求,完成以上三个问题。
生:认真阅读地图,找出问题的答案。
师: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及时做出纠正。
并采用超链接的形式简单介绍四个大洋,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七嘴八舌谈收获。
师:最后出示达标检测生:完成达标检测。
课后反思:本节课总体容量较大,没有完成,这是硬伤。
在板书方面,不能及时板书,这也与我平时不经常板书有关,以后一定会慢慢改正。
不能照顾到全体同学,提问学生还是太片面,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
学情分析学生首次接触世界地理,有一定的好奇心,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感受海陆分布状况;大洲、大洋的名称可通过读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并记忆。
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效果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在学习过程中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及时进行知识总结,最后用习题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效果不错,对于少数还没能掌握的同学,我打算采用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不再占用课上时间。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材分析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学的准备知识,特别是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分布特点,是学生建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的基础,因此,这是本节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本节的内容选择、图像安排、活动设计均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材尤其强调读图、填图和绘图训练,无论是叙述式课文还是活动式课文,都已观察地球仪或阅读世界地图开始,逐步展开,要求也不断具体、深入。
活动式课文还设计了相应的读图步骤和认知步骤,力求使学生能够把海陆分布架构具体落实在地图上。
当堂检测(PPT展示)1.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陆地面积小,南半球陆地面积大,所以南半球称为“陆半球”B.世界海洋面积占71%,被陆地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大大小小的海和洋C.被三大洋环抱的大洲是大洋洲D.按东西半球分,陆地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A.太平洋和印度洋B.印度洋和大西洋C.大西洋和太平洋D.北冰洋和太平洋3.关于四大洋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平洋面积最大,印度洋面积最小B.大西洋的形状像“S”,太平洋的形状像“W”C.太平洋的面积与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面积之和几乎相等D.北冰洋纬度最高,太平洋跨经度最广4.麦哲伦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洲大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课后反思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要认识《大洲和大洋》,学生课前预习是必要,一方面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另一方面,在自学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学生在课上进行展示,获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自己也从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别人的认同,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环节的处理,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以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
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很符合学生的心理。
当然,形式不是目的,只要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二、运用地图,让学生实际自主地查找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看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关键信息,这节课注重了对地图的运用,但还太肤浅,下一步还需要深挖。
三、依托托文本,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本中图文资料是教学的重点。
老师要以课本为主,适时地补充资料。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机会,多一点体味成功的愉快,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在课堂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主体性发挥创造自由无拘束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对学生表现出尊重、信任、爱护和平等,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氛围中学习,并经常受到教师的成功激励,使学生整个精神活动处于主动激活的状态,使课堂焕发生命力,为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积极条件。
这节课我通过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检测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但教师在引导方面还不够充分,对于较难的问题急于求成,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对学生要敢于放手。
课程标准对《大洲和大洋》的要求课程标准中对《大洲和大洋》学习的基本要求是如下阐述的:a、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b、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c、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
三、根据这样的学习内容与背景,我拟定了以下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全球海陆面积所占比例及海陆分布特点;2、通过读图掌握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能准确、规范的填图。
(二)能力目标:1、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并了解运用地理统计图表来表示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大洲的基本轮廓及其相互位置关系;2、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地图上能找出各大洲、各大洋;(三)情感目标:认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产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