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


热工缺陷检测技术
隔热性能检测技术
1、检测时间; 2、气候条件; 3、房间条件 ; 4、测点布置; 5、数据记录; 6、结果判定。 结果判定。
隔热性能检测技术
外表面吸收系数检测技术
1、试样选取; 2、太阳光反射比测试; 3、吸收系数计算。 吸收系数计算。
外表面吸收系数检测技术
遮阳装置检测技术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3) 油膜安装与密封 3.1) 确认窗扇正常关闭。 3.1) 3.2) 清扫窗洞周围墙面 3.2) 3.3) 密封室内侧窗洞。从室内侧将整个窗洞用 3.3) 油膜覆盖,用透明胶带固定并将全部缝隙密封 (为避免油膜在检测过程中脱落,建议油膜周围 用透明胶带压缝粘贴3 用透明胶带压缝粘贴3-5次)。 3.4) 密封室外侧窗洞。 3.4)
一般规定
节能现场检测基础: 1、节能设计文件和审查备案登记表; 2、检测报告; 3、保温施工方法; 4、隐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报告。
一般规定
节能现场检测项目: 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2、围护结构热工缺陷; 3、围护结构隔热性能; 4、外门窗整体气密性; 5、外保温层厚度和抗冲击性能 6、门窗玻璃性能 7、外墙保温系统粘结强度 8、锚栓抗拉拔强度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5) 检测 5.1) 开启工控机,打开动力箱电源。 5.1) 5.2) 进入三性测控系统界面,设定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各项参数。 5.2) 5.3) 正式开始正负加压检测前,分别进行正负压150pa预备;预备 5.3) 正式开始正负加压检测前,分别进行正负压150pa预备;预备 加压、泄压结束后,检查检测设备自身以及油膜密封状态并做好记录。 5.4) 门窗附加渗透量检测。 5.4) 5.5) 拆除室外侧油膜。 5.5) 5.6) 门窗总渗透量检测。 5.6) 5.7) 软件数据处理;记录门窗附加渗透量、总渗透量、单位缝长渗 5.7) 透量、单位面积渗透量,并由检测人员签字确认。 5.8) 试件一检测完毕,关闭电源,拆除设备。 5.8) 5.9)选取试件二、试件三,重复步骤1-步骤5。 5.9)选取试件二、试件三,重复步骤1 步骤5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数据处理: 1.分别计算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Pa压差下两个渗透量测定值的平 1.分别计算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Pa压差下两个渗透量测定值的平 均值Qt(m3/h),换算出标准状态下的渗透量Q(m3/h)值。 均值Qt(m3/h),换算出标准状态下的渗透量Q(m3/h)值。 P —— 检测现场大气压力值(kPa) 检测现场大气压力值(kPa) T —— 检测装置附近的室内空气温度(K) Qt —— 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Pa压差下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 升压和降压过程中,在100Pa压差下渗透量测定值的平均值 (m3/h) m3/h)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试件及检测要求: 1.外窗及连接部位安装完毕达到正常使 1.外窗及连接部位安装完毕达到正常使 用状态; 2.试件选取同窗型、同规格、同型号三 2.试件选取同窗型、同规格、同型号三 樘为一组; 3.检测时应记录室内外大气压力P及温度 3.检测时应记录室内外大气压力P T(室外风速不得大于3m/s)。 T(室外风速不得大于3m/s)。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定义: 气密性能是指门窗在关闭状态下 , 阻止空气渗 透的能力。主要评价参数是10Pa作用压力差下 透的能力。主要评价参数是10Pa作用压力差下 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和1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 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和10Pa作用压力差下单位 面积空气渗透量。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是指在 标准状态下(温度293K;压力101.3kPa;空气 标准状态下(温度293K;压力101.3kPa;空气 密度1.202kg/m3),单位时间通过单位缝长的 密度1.202kg/m3),单位时间通过单位缝长的 空气量;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是指在标准状态 下,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空气量。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技术
热流计法: 1、传感器精度; 2、 数据采集方式; 3、测定选择; 4、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安装位置; 5、检测时间; 6、采样时间; 7、数据分析方法; 8、结果处理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
热工缺陷检测技术
1、红外热像仪要求; 2、检测对象; 3、检测前预调查 ; 4、检测工作条件; 5、检测前通过参照温度调整发射率; 6、普测; 7、拍摄要求; 8、结果处理。 结果处理。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1、检测原理: 气密性现场检测就是模拟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对 已经安装的建筑外窗的物理性能以及其安装连 接部位进行检测。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密封 板 (或透明膜) 、围护结构和建筑外窗形成静压 或透明膜) 箱,通过供风系统从静压箱抽风或向静压箱吹 风在检测对象两侧形成正压差或负压差。从静 压箱引出测量孔测量压差,在管路上安装流量 测试装置测量空气渗透量。
1、遮阳构件尺寸 2、安装角度 3、遮阳材料的光学性能
遮阳装置检测技术
门窗及玻璃性能检测技术
1、检测标准(GB/T2680) 、检测标准(GB/T2680) 2、检测参数: 玻璃遮阳系数; 可见光透过率; 中空玻璃规格; 断热型材。
门窗及玻璃性能检测技术门来自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检测标准 1、 GB/T7106-2008《建筑外门窗气密、 GB/T7106-2008《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2、 JG/T211-2007《建筑外窗气密、水 JG/T211-2007《 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密、抗风压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3、 DG/TJ08-2038-2008(建筑围护结 DG/TJ08-2038-2008(建筑围护结 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4) 设备安装与连接 4.1) 安装风管(油膜预留风口-动力箱正压试 4.1) 验(进风)口),长度不够可以用加长风管。 4.2) 连接测压传感器(油膜测压口-工控机压 4.2) 力传感器低端)。 4.3) 用胶带纸密封油膜预留风口与测压口。 4.3) 4.4) 连接风速仪(风速仪-工控机)。 4.4) 4.5) 将工控机连接至动力箱。 4.5) 4.6) 连接计算机电源、键盘。 4.6)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数据处理: 2.将Q分别除以检测对象开启缝长(Lw)和面积(Aw),得到在 2.将 分别除以检测对象开启缝长(Lw)和面积(Aw),得到在 100Pa下,单位空气渗透量。 100Pa下,单位空气渗透量。 q1—— 在100Pa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m3/(m×h); q1—— 100Pa下,单位缝长空气渗透量,m3/( q2—— 在100Pa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m3/(m2×h)。 q2—— 100Pa下,单位面积空气渗透量,m3/(m2×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检测步骤: 1.量取被测窗的面积A和缝隙长度l。 1.量取被测窗的面积A 2.选取底层的一樘窗检测。 2.选取底层的一樘窗检测。 2.1 在室外侧对缝隙进行有效密封; 2.2 在室内侧贴塑料膜或密封板,安装风速测量管和测压管。 2.3 开启仪器,进行试验(附加渗透量和总渗透量)。 2.3.1 先施加三个压差为150Pa的脉冲,稳压时间不少于3s,卸压时间 先施加三个压差为150Pa的脉冲,稳压时间不少于3s,卸压时间 不少于1s,此时检查密封板或塑料薄膜的密封状态。 不少于1s,此时检查密封板或塑料薄膜的密封状态。 2.3.2 依次检测升压过程中100Pa和降压过程中100Pa时的空气流量。 依次检测升压过程中100Pa和降压过程中100Pa时的空气流量。 2.3.3 以同样的方法施加三个压差为-150Pa的脉冲,稳压时间不少于3s, 以同样的方法施加三个压差为-150Pa的脉冲,稳压时间不少于3s, 卸压时间不少于1s,此时检查密封板或塑料薄膜的密封状态。 卸压时间不少于1s,此时检查密封板或塑料薄膜的密封状态。 2.3.4 依次检测升压过程中-100Pa和降压过程中-100Pa时的空气流量。 依次检测升压过程中-100Pa和降压过程中-100Pa时的空气流量。 2.3.5除去室外侧密封,重复2.3.1~ 2.3.5除去室外侧密封,重复2.3.1~ 2.3.4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曹毅然
(cao_yiran@)
标准名称
1、JGJ132(采暖居住建筑节能 JGJ132(采暖居住建筑节能 检验标准 ) 2、DG/TJ08-801-2004(住宅建筑 DG/TJ08-801-2004(住宅建筑
节能检测评估标准) 3、 DG/TJ08-2038-2008(建筑围 DG/TJ08-2038-2008(建筑围 护结构节能现场检测技术规程 )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数据处理: 3. 处理数据得到10Pa压差下单位长度或面 处理数据得到10Pa压差下单位长度或面 积的渗透量
谢谢!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1) 检测现场条件测定和记录 1.1)到达施工现场,确定检测条件是否符 1.1)到达施工现场,确定检测条件是否符 合要求; 1.2)测定和记录当时环境温度、风速、降 1.2)测定和记录当时环境温度、风速、降 雨和大气压力。
门窗气密性现场检测技术
操作流程: 2) 选窗 2.1)确定待测窗规格 2.1)确定待测窗规格 2.2) 用卷尺从室内侧量所取窗洞口尺寸,记录最 2.2) 大玻璃尺寸、开启缝总长度、总面积。 2.3) 量取室外侧窗洞口高度。 2.3) 2.4) 用相机从室内记录正面窗型(必要时)。 2.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