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总需求理论
6.1复习笔记
一、金融市场及利率的决定
1.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
资金融通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
(2)货币市场与利率
利率是借款的成本或为借款人资金支付的价格(通常表示为利息占本金的百分比)。
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
汇率是用其他国家货币表示的一国货币的价格。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一般可将货币供给划分为
M、
M、2M等。
1
(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监督者,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一般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基础货币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总额。
(2)存款与货币创造
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百分比一般称为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比
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假定:①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②不存在支票存款向其他储蓄存款的转化;③不存在现金从银行的漏出。
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银行的初始准备金为R∆,则我们可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
∆=∆⋅。
其中,D∆为银行体系支票
D R r
1/
存款总额的变动;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为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变动。
3.货币需求
(1)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①现金交易数量说
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产品和服务。
费雪的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为:
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M V P T
⋅=⋅
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反映了在交易中货币的支付总额等于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
用经济的总产出国民收入来代替交易次数。
数量方程式变为: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
⋅=⋅
M V P Y
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基本可以视为常数。
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也就意味着货币需求完全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②现金余额数量论
马歇尔和庇古等剑桥学派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开创了从个人资产选择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
剑桥学派在作结论时,简单地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
剑桥方程式为:
=⋅⋅
M k P Y
其中,k 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
相当于现金交易数量论中的1/V ,同样认为名义货币供应量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类:
①交易性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需要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凯恩斯认为交易性需求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
②预防性需求,指企业或个人为应付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
同收入成正比的。
③投机性需求,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在极端低利率条件下,还会引起流动性陷阱。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为:()()12/M P L Y L i =+。
此式描述了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与利率成反向关系。
(3)鲍莫尔的货币交易性需求理论
假设经济主体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定量的收入(Y ),并且在均匀地将它花费出去,则他的平均货币持有额为/2Y ,进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为该经济主体失去的债券利息收入()/2Y i ⋅。
假设每次出售债券的交易费用为b ,经济主体在期初全部以债券的形式持有收入,然后定期出售债券K 以获得货币,从而出售债券总的交易成本为()/b Y K ⋅,平均货币持有额即为/2K 。
这样经济主体的总成本为:
()()
//2C b Y K i K =+⋅对上式关于K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2/02Y i C K b K ∂∂=-⋅
+=。
求得:*2bY K i =相应的交易性需求平均持有额为**1222K bY L i
==。
该式即为“平方根”公式,表明货
币的交易性需求与收入Y 和债券的交易性费用b 成正向变化,同利率成反向变化。
(4)现代货币数量论里德曼将货币是资产的观点引入货币数量论,提出了“持久性收入”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1,,,,,,d p m b e M P f Y r r r u P P t ω∂⎛⎫=⋅ ⎪∂⎝
⎭其中,/d M P 为实际货币需求;p Y 为实际持久收入;训为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m r 为货币的预期名义报酬率;b r 为债券的名义报酬率;e r 为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1P P t ∂⋅∂为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u 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报酬率是同向变化的,所以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
4.利率的决定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如图6-1所示,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源于投资。
储蓄流量与利率同向变化;而投资与利率反向变化。
均衡利率取决于储蓄、投资流量的均衡。
图6-1
古典利率决定
(2)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决定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资产。
最具流动性,利息是放弃这种流动性的报酬。
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由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决定,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只包含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当利率过低时,人们将在市场上出售债券,以持有更多的货币,进而引起债券价格的下跌,意味着利率的上升,直到利率实现均衡;反之,利率下降,实现均衡。
()s s
M M i =,0s M i ∂>∂,(),d M P L Y i =⋅,0d M i ∂<∂其中,s M 为货币供给;d M 为货币需求。
如图6-2所示,均衡水平为s d M M =。
在该理论中,利率的变动使货币供求而不是使储蓄投资趋于均衡,储蓄投资的均衡主要是由收入而不是利率调节实现的。
图6-2
凯恩斯利率决定
(3)可贷资金供求均衡利率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应把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结合起来说明利率决定因素。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总储蓄和新增货币量:
()()s s
L S i M i =+∆,0s
L i ∂>∂其中,s L 为可贷资金供给;()s M i ∆为新增的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
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和人们投机需求,即:
()()d d
L I i M i =+∆,0d
L i ∂<∂其中,d L 为可贷资金需求;()d M i ∆为一定时期新增的货币需求。
如图6-3所示,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关系,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相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个长期利率理论,更关注长期的利率变动。
图6-3
可贷资金利率决定
5.利率传导机制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有两大前提:①经济中只存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产;②金融市场以利率出清。
封闭经济中的利率传导机制被总结为:
,R M i I C Y ↓⇒↓⇒↑⇒↓↓⇒↓
托宾提出了Q 理论。
托宾Q 是企业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
如果Q 高,则企业市值高于企业的重置成本,这时企业发行新股进行投资将有利可图,投资将增加,经济呈现景气态势;相反,如果Q 低,企业新增投资欲望将降低,进而投资萎缩,产出下降。
传导机制为:
e R M i P Q I Y ↓⇒↓⇒↑⇒↓⇒↓⇒↓⇒↓
莫迪利亚尼主张利率通过影响股价,引起财富效应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
e R M i P W C Y ↑⇒↑⇒↓⇒↑⇒↑⇒↑⇒↑
(2)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以信息对称市场下金融资产的完全替代以及价格出清为前提。
信用传导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