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基层文化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我市先进文化建设,为赶超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安排,市政协文教委员会、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于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组织部分委员对农业县(区)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于10月15日至17日,深入到平定县冶西镇(村)、锁簧镇(村),盂县路家村镇、牛村镇(村)、下社乡,郊区荫营镇、西南舁乡、李家庄乡柳沟村等8个乡镇10个村的文化站(室)和三个县(区)的文化馆、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重点考察。

市政协副主席张云翔、朱纯国和市、县(区)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调查。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文化部门积极努力下,全市农村文化工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活动为载体,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网络建设为基础,有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基本阵地建设情况1、县(区)图书馆平定、盂县、郊区都设有图书馆,馆址独立,馆内有书库、阅览室。

3个图书馆总面积3260平方米,其中,平定馆1500平方米,盂县馆560平方米,郊区馆1200平方米。

目前,3个图书馆藏书量共157843册。

其中,平定馆53543册,盂县馆54300册,郊区馆50000册。

每年各馆购书经费以财政下拨为主。

以2001年为例,平定馆购书经费为2万元,盂县馆0.6万元,郊区馆0.5万元。

平定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8人。

盂县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5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7人。

郊区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4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3人。

2、县(区)文化馆平定、盂县、郊区都设有文化馆,均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

主要业务门类有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戏剧等,馆内有用于辅导、培训的各类设施、设备,如:各类乐器、音响等。

平定文化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20人,大专以上学历13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4人,2001年,业务活动经费1.8万元。

盂县文化馆建筑面积132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5人,大专以上学历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6人,2001年业务活动经费10万元,全部来自赞助。

郊区文化馆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人,中级职称3人,2001年业务活动经费3万元。

3、乡(镇)文化站全市32个乡镇全部设有文化站,建站率100%。

其中:单独设置17个,综合设置15个。

盂县14个文化站全部为综合设置。

乡(镇)文化站公共房屋建筑总面积2510平方米,平均每个乡(镇)78平方米,平定乡镇平均每个文化站达到223平方米,盂县个别文化站房屋建筑面积不达9平方米。

乡(镇)文化站辅导员共有35人,除盂县12人无编制外,其余23人均为事业编制,占总人数的66%。

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总面积493平方米,总藏书7万余册,管理人员全为兼职。

全市1038个村有358个村建有文化室,建室率34%,文化室工作人员338人,全为兼职。

(二)基本队伍建设情况平定文体局现有行政管理人员9人,盂县文体局9人,郊区文体局8人。

3个县(区)共有基层文化员354人,其中平定114人,盂县70人,郊区170人。

平定晋剧团、盂县晋剧团、郊区歌舞团均为自收自支性质,年演出共800场,基本能保证工资。

民间文化队伍逐步壮大。

两县一郊共有农民书屋11个,个体放映队7个,民间业余小剧团200多个。

主要在春节、元宵节、传统庙会等节日期间在各乡(镇)、村范围内组织活动。

共有基层民间艺人170人,其中盂县80人,平定60人,郊区30人,较有名气的有:盂县石其铭(剪纸)、杨双德(根雕)、刘俊福(吹打乐),平定县锁簧镇冯广(摄影)、锁簧镇立璧村郭连增(书法),郊区义东沟村王有(根雕)、下千亩坪村张崇荣(书法)等。

(三)基本活动情况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围绕大型节日、庙会及庆典,开展文艺游行、文艺汇演(晚会)、民间艺术展览、各类赛事、文化下乡等活动,群众参与广泛,社会效果良好,极大地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目前,我市正积极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81%的村现已达到每月看一场电影的要求。

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实施了“一乡一品、一品一特”的文化精品战略。

注重发掘、整理、完善、提高民间文化艺术,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作文章。

如平定的皇纲、布老虎、威风锣鼓,盂县的牛斗虎,郊区的文迓鼓。

特别是平定县的布老虎作为礼品,走出国门,成为加强我市与国外友好城市文化交流的使者。

二是因地制宜创特色,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建文化特色户的工作。

经过几年的创建我市已涌现出剪纸、根雕、布老虎、书法等文化特色户25户。

根据各县(区)、各乡(镇)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开展文化特色村、蒲公英儿童文化园、民间艺术之乡等活动。

如郊区成立了我市第一支农民管乐队,为活跃农民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郊区柳沟村从88年至今,每年正月十七举办村文艺晚会,全村上至70岁老人,下至3岁小孩都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普及极广,年活动达100余次。

三是充分利用“三节”和农村庙会掀起群众文化活动高潮。

在此期间,三个农业县(区)均开展了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如:民间艺术展演、春节文艺汇演、焰火晚会、元宵灯会、广场艺术以及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时政宣传、体育竞技及美术、书法、摄影、民间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切实活跃和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形成了村村有活动、乡乡搞演出、处处闻鼓乐的喜人景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从整体上看,与党的要求、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是:1、部分领导对基层文化工作认识不到位有的领导不重视文化工作,只抓经济,把基层文化工作作为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来对待,没有把搞好基层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反而把基层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基层文化工作的责任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造成抓不抓一个样,抓好抓不好一个样的局面。

把创建文化先进县(区)当成阶段性工作来抓,没有一抓到底,进一步巩固提高创建成果。

有的不注重调查研究,忽视对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掌握,致使具体工作出现了不会抓、抓不好的现象。

2、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尽管我市围绕赶超发展战略的实施,逐步扭转了经济低速运行的局面。

但与周边地区相比,经济运行水平不高,经济增长不快,可用财力有限,致使对文化工作的投入严重不足,县(区)、乡(镇)、文化单位的业务经费更为拮据,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困难。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精神,文化扶持资金应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我市这部分资金未真正用于基层文化建设。

仅从县(区)图书馆来看,由于每年财政单列购书经费严重不足,盂县馆依靠其它创收(主要为出租房屋)来弥补购书经费的不足,且数量很少,郊区图书馆2001年区财政单列购书经费总计1万元,只拨了5000元。

致使设施设备陈旧落后,采编借阅现代化程度低,图书年入藏量很少,借阅率低,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

3、文化场馆建设滞后、设施老化由于领导重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到位,我市的文化场馆建设严重滞后。

文化场馆多建于五、六十年代,设施严重老化。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不同程度存在萎缩、滑坡现象,大部分文化站设在乡(镇)政府、村委院内,成了内部活动室。

有的文化站设施被任意挤占挪用,造成文化场所日益缩小,甚至阵地丢失。

有的文化站只有几张桌子,多年未购置过图书、乐器及体育器材,甚至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致使文化站的服务功能弱化,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基层文化人员参差不齐由于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文化员的选用,多由当地政府包办,很少听取和参考文化部门的意见。

多数基层站(室)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没有文化专长,工作能力不强,在文化活动中,不能很好履行组织辅导的职能。

有些文化员专职不能专干,被作为其它人员派出包村、包队或长时间抽调从事其它工作;有的文化员为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文化工作;有的因编制、待遇等问题至今未落实,使其难于安心文化工作,出现专干不专心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年龄偏大,图书管理专业人员、计算机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5、活动方式单一、活动内容创新不足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还不能很好地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展、引导、教育作用发挥不够,使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意和创新。

3个县区主要以文艺队伍游行、文艺汇演、民间艺术展览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主,这些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重大节日和庙会期间集中举办,不能经常性开展,文化活动普及不广,内容形式单一,形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的格局。

6、民间文化艺术挖掘、整理力度不大阳泉地区自古以来,崇尚教育,重视文化,有悠久的地方传统文化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但由于对民间艺术重视不够,发掘、整理力度不大,使一些珍贵遗产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如郊区的文迓鼓,平定的评说、武迓鼓、马尾猴、社火,盂县的牛斗虎、脑阁等。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及建议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提并论,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

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城乡阵地,提出了指导意见。

为了认真贯彻文件精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大力推进我市基层文化建设,提出如下建议:1、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提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认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基层文化建设是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凝聚民心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是一项提高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非常重要的措施。

今后,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实践“三个代表”的高度对待基层文化工作,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切实把基层文化建设提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以阳泉市关于“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指导,从阳泉实际出发,立足于满足全市人民文化需求,立足于服务我市的赶超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目标,研究解决阳泉基层文化的如何定位问题,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何进一步加强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拿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意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