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脏腑辨证之心与肺


❖ 如心源性喘息常在夜间发作,西医治疗都从 心脏入手,为什么中医不可以从心脏辨证呢?
❖ 中医不但可以。而且早在西医没认识这病之 前,中医就认为心肺为君相之官,认为肺对 于心脏的血液循环有调节作用.
❖ 我们可以把心悸少气、心慌气短、左胸痛不得息等 称之为中医心肺的二联证。
❖ 健忘.亦为心血虚的特征。
心病的常见症状:
心悸、怔忡 心痛、心烦 失眠、多梦 健忘、神昏 神识错乱 脉结代或促

一.心血虚证

二、心血虚内热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寒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热入心包证 九、水气凌心证
十、心气不畅证

❖ 心生血.主藏神.心主火,火即心阳,为人 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凡血虚或阳气太亢、不 足.或受情志的刺激,或因病邪的侵犯,均 能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功能失常。
五、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
主要运用于内伤杂病。具体使用 时还应与所属学科特点相结合,与 辨病相结合,方谓全面。
下面的讲述内容不依靠课本,要做好 笔记。
第一节 心病辨证
❖ 心病的病变范围: ▪ 虚证——久病伤正,禀赋不足,思
虑伤心等所引起,如心阴、心阳、 心气、心血虚证及心阳暴脱。
▪ 实证——多由痰阻、火扰、寒凝、 气郁、瘀血所致,如心火亢盛、心 脉痹阻、痰蒙心神及痰火扰心。
如有脏腑实证中,有寒、热、
痰、瘀、水、湿等不同;在脏腑虚 证中,又有阴、阳、气、血亏虚之 别,只有明确病因(风、火、痰、 湿),病性病机(寒、热、虚、实), 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 依据,因而可以说,病因辨证、气 血津液辨证等,又是脏腑辨证的具 体落实。
例如:主症心悸,可谓病位在心 无疑,但心有气虚、血虚,或是痰、 瘀扰于心,究为何候呢?只有依全身 症状,辨析其病因病性,才能作出准 确的诊断。所以三者间有着相互交织 的“纵”、“横”关系。
【证候分析】
❖ 心血虚内热=特征+共征+基础证(心血虚)
❖ 汗为心之液,血虚而内热扰,心液不能 敛藏,心烦虚汗.
❖ 其特点是动作或闻声响即感心跳加速, 并有轰热、头汗或手汗,寐短易醒等 证.
❖ 脉多细数,或呈不规律现象。
❖ 由于心跳加速、轰热.表现为心悸而烦跳, 有如向上跃出之势.病人常说像跳到嗓眼似 的。
❖ 共征:倦怠、无力,逐渐形成等气虚。
❖ 基础证:形瘦、失眠、健忘等心血虚。
【证候分析】
❖ 心气虚=特征+共征+基础证(心血虚)
❖ 心以血为体,血虚而生气不强,鼓动血脉 无力,脉呈细弱结代。
❖ 气虚而血运不畅,神不安藏,故心慌心悸。 表现为空虚而悸,病人常说像坐电梯似的, 犹如向下滑坠之感,这与血虚内热之烦悸 上跃正相反。
❖ 总之.心血虚内热的心悸与轰热、虚汗几乎 是同时出现的,了解了这一点,与之相类似 的证状如潮热、盗汗、自汗等就不难识别。
❖ 心脏以血为体.以阳为用.心血和心阳偏
衰,均能发生病变。
补心血常用药物
❖生地,麦冬,炙甘草, 当归,酸枣仁,龙眼肉, 大枣
三、心气虚证
【临床表现】
❖ 特征:脉象细弱结代、心悸心慌、气短、或 胸闷、或太息、多汗、甚则胸汗。
特点:结论具体,定位、定性清楚, 指说,由脏腑生理 功能指导病理表现。
❖熟悉气血津夜的功能和四个基本 虚证的表现。
二、脏腑辨证归类方法的形成:
脏腑辨证方法形成很早,简 言之可谓:提出于《内经》,确 立于《金匮要略》,发展于《脾 胃论》,完善于近代。
三、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第七章 第一节
脏腑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
2.掌握各常见证的含义、临床表现、证 候分析、辨证要点以及鉴别诊断。
3.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方法分析典型 病例的方法。
脏腑辨证概说
一、概念:
脏腑辨证,是指以脏腑的生理、病理 为依据,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病情资料, 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 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 证归类方法。
❖ 出现心悸、惊惕、失眠、健忘、喜笑无常、 谵语、神识昏迷等证,还能影响其他脏腑的 生理活动,如火旺克金,火不生土等,出现 复杂的证候。
一、心血虚证
【临床表现】 特征:心悸易惊,少气,健忘,失眠
共征:形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 细等血虚。
【证候分析】
❖ 心生血而藏神,血虚而心失所养.神不宁 舍.内心常有恐惧,易于惊觉,闻响声或 见异物即感心悸不定。
❖ 心血虚为面色不华、心悸、少气。
❖ 少气是自觉呼吸气短,临床多以为是气虚 见证,为什么从心血虚辨?
❖ 心血虚为心悸少气。心气虚为心慌气短.心 脉淤阻为左胸痛、不得息,心阳虚为心痛、 胸闷,真心痛为大痛不止、气闷窒塞等。
❖ 心主血脉,肺司呼吸.二者密切相关。由于 心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肺脏证状,已不是一 般意义上的兼证.而是心脏特征的组成部分。
❖ 前人说,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 ❖ 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
❖ 故健忘轻者,责之于心;重者,迷惑善忘,多见老 人糊涂忘事.归之于肾。
二、心血虚内热证
❖【临床表现】
❖ 特征:心悸而烦、惊惕不安,轰热、手心 热、虚汗。
❖ 共征:舌质红、脉细数,逐渐形成等虚热。 ❖ 基础证:失眠、健忘、形瘦等心血虚。
1、 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 腑辨证的理论根据,此可确定疾病所 在的脏腑部位。
例如:咳嗽、气喘等症,根据肺 主宣发,有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 能和肺性肃降的生理特性,因而可 以判断其病变部位在肺,基础病理 是肺失宣降。
2、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
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 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 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它实际上 是各种辨证内容的综合运用。
3、在进行脏腑辨证时,应从整体 角度全面分析脏腑所属证候。
主要表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 经络、脏腑与各系统组织器官之 间在生理、病理上的有机联系。 此无疑是人体统一性、完整性的 体现。
四、脏腑辨证的临床意义
中医临床运用的辨证方法之多,且 各具特点,各有侧重,但无一不与脏腑 密切相关,而且脏腑辨证的内容比较系 统、完整,生理、病理概念均较确切, 纲目清楚,内容具体,有利于对辨证思 维的指导,也有利于对其它辨证方法所 述证候实质的理解。因此,脏腑辨证是 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