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中医药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四气: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
2、五味:指辛、甘、酸、苦、咸5种药味
3、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4、八纲辨证: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辩证方法
5、疫疠:又称瘟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6、七情:即喜、怒、哀、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
7、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健康状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

8、闻诊:是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病方法。

9、问诊: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以及现在症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查疾病的方法。

10、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切按病人脉搏以探测脉象、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

11、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有“定位”特点。

12、升降浮沉:是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一种性能。

13、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

二、问答题:
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
1、心:主血脉;主神态
2、肺:主气,司呼吸,主声音;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4、肝:主疏泄;主藏血
5、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六腑:
1、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2、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3、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4、大肠:传化糟粕
5、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6、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案例辨析(处方组成、辩证分析、治病机理、功能主治)
1、四物汤
熟地黄12g 当归白芍各9g 川芎6g
方中熟地甘温味厚,其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为君药。

当归补血
养肝,活血调经,为臣药。

佐以白芍养血柔肝,敛阴合营;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

四药配伍得当,补血而不滞血,为补血的常用方,又为调经的基本方。

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症,症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女子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不行,少腹作痛,舌淡,脉细玄或细涩。

2、四君子汤
3、银翘散
4、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24g 山萸肉12g 山药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 本方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萸肉滋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益脾阴而固精,共为臣药。

三药配伍,滋养肾肝脾之阴,称为“三补”。

但方中熟地用量为山萸肉和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

佐以泽泻利湿泄浊,又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泻相火,又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又助山药以健运。

此三药为“三泄”,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

六药合用,三补三泻,而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故以补为主,补肝脾肾之阴,尤以补肾阴更胜,此为本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为滋阴补肾的基本方,后世不少滋补肾阴的方剂由此演化而成。

滋阴补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