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高作业的基本知识

登高作业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登高作业的基本知识第一节登高作业及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与种类一、高处作业的定义及种类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均称高处作业。

(一)高处作业高度:作业区各作业位置至相应坠落高度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中的最大值,称为该作业区的高处作业高度。

(二)基准面:是指由高处坠落达到的底面。

1、高处作业的级别一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2m—5m二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5m—15m三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15m—30m特级高处作业:作业高度在30m以上时。

2、高处作业的种类高处作业的种类分为一般高处作业和特殊高处作业两种。

例如:阵风超过六级风(风速为10.8m/s)以上称为强风高处作业;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异温高处作业;还有雪天、雨天、夜间、带电、悬空、抢救高处作业等。

3、标记p23高处作业的分级以级别、类别和种类进行标记。

例如:一级,强风高处作业二级,异温、悬空高处作业三级,一般高处作业4、坠落半径:人、物体从高处坠落时,因高度的不同其可能坠落范围半径也不同。

不同高度h其坠落半径R分别为:当高度h为2m—5m时,坠落半径R为2m。

当高度h为5m—15m时,坠落半径R为3m。

当高度h为15m—30m时,坠落半径R为4m。

当高度h为30m以上时,坠落半径R为5m。

二、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及种类(一)登高架设作业的定义:登高架设是指搭设钢管或竹、木杆件构成的施工作业操作架子。

(二)登高架设的种类1、按脚手架的用途划分(1)用于结构施工作业面搭设的脚手架,称为结构脚手架,俗称“砌筑脚手架”。

(2)用于装修施工作业而搭设的脚手架,称为装修脚手架。

(3)为支撑模板及其荷载或其他承重要求搭设的脚手架,称为支撑和承重脚手架。

(4)高压线、通道等旁边搭设的,起安全保护作用的脚手架,称为防护脚手架。

2、按脚手架设置部位划分(1)搭设在建构物外围的脚手架,称为外脚手架。

(2)搭设在建构物内部的脚手架,称为内脚手架。

3、按脚手架的设置状态划分(1)落地式脚手架:(2)悬挑式脚手架:(3)附着式脚手架:(4)桥式脚手架:(5)移动式脚手架:4、按脚手架杆配件材料和连接方式划分(1)木脚手架:(2)悬挑式脚手架:(3)竹脚手架:(4)扣件式钢管脚手架:(5)碗扣式钢管式脚手架:(6)连接式脚手架:第四章安装维修登高架设p166 第一节基础知识一、折叠式脚手架(一)角钢折叠式(二)钢管折叠式(三)钢筋折叠式二、梯子三、支柱式脚手架四、伞脚折叠式脚手架五、门架式脚手架六、梯式支柱式脚手架七、平台架八、满堂红脚手架p169第二节移动式脚手架与工具式脚手架p169 一、移动式脚手架(一)构造特点1、扣件钢管移动式脚手架底部为钢板或钢框架,装设胶轮,上面搭设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并与底部行走装置牢固连接或焊接,组成支承架。

脚手架上部搭设作业平台。

2、门架组装移动式脚手架底部设有带丝扣千斤顶的移动脚轮,可以调节高度。

采用门脚手架的门架搭设组装成支承架和作业平台。

3、单侧立柱移动式脚手架前、后轮轴和居于中间的牵引杆组成行走装置,两轮轴的间距可以调节。

立柱下端铰接在前、后轮轴的同一侧,并设斜撑杆,铰连在轮轴另一侧。

立柱可接长,斜撑杆可伸缩。

作业平台为钢框架,有升降装置。

4、液压升降移动式脚手架移动行走装置与支承架之间设液压升降装置,支承架可升降。

作业平台面积固定不可变。

(二)脚手架的材质及荷载各种移动式脚手架的材质,必须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等所述的相关规格、性能和质量标准。

施工活荷载按1.5KN/2m计算。

(三)搭设前提1、各类自制的移动式脚手架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计算书及图纸应编入施工组织设计。

商品化的移动式脚手架必须由合格的生产单位生产,并须有商品质量检验合格证。

2、搭设和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熟悉作业的移动式脚手架的性能、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要求。

3、所有的构配件、辅助装置进行严格检查,质量要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4、搭设或装配场地有足够面积、平整、无坡度、表面为混凝土或铺贴其他材料。

5、配备升降装置、液压装置等的移动式脚手架,应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配合架子工作业。

(四)搭设安全技术1、安装行走装置后,必须仔细检查整个底盘的水平平整度。

然后,应将移动轮固定住,防止搭设支承架时晃动或惯性位移,发生碰撞危险。

必要时,搭设过程中应加临时支撑或拉缆风绳,防止发生倾倒事故。

2、支承架的下端必须与行走的底盘或移动轮牢固连接。

扣件或连接螺栓应扣紧或拧紧。

3、作业平台总面积不应超过102m,四周必须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立网封闭,并应布置登高扶梯。

4、移动式脚手架的高度不应超过5m,确保移动时架体的稳定性。

根据稳定验算,必须减少立柱的长细比。

5、单侧立柱移动式脚手架应设置配重,以保持架体平衡与稳定。

6、行走装置选用的轮子直径不宜太大,轮子与底盘或立柱底端的接合处应牢固可靠,立柱底端离地面不得超过80mm。

7、采用Φ48mmⅹ3.5mm或Φ51mmⅹ3.5mm的10#或20#高频焊接钢管以扣件连接,或采用门架式或承插式钢管脚手架部件的移动时脚手架,按产品要求进行组装。

作业平台的次梁,间距不得大于400mm,台面应铺满50mm的木板或竹脚手片。

8、交付使用之前应进行荷载、移动等试验,经技术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签字确认后,方可交付使用。

二、工具式脚手架(一)挂架子(二)吊篮架子(三)插口架子(四)门式架子(五)挑架子(探海架子)(六)提升式脚手架第三节 登高架设作业的安全基本要求一、基本规定p30—31二、脚手架的作用与要求(一)基本要求:1)应有足够的强度;2)必须牢固不摇晃;3)有足够的面积,应满足工人操作、材料堆放和运输的需要;4)应靠近施工对象;5)应有防止人员坠落、物体掉落的措施;6)不应有妨碍作业和人员穿行的部件结构;7)容易搭设和拆除;8)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用料,应能多次周转使用;9)现场无需另作加工。

(二)使用荷载:承重脚手架上的施工荷载不得超过27002M N ,集中荷载不得超过15002M N;装修脚手架不得超过20002M N。

(三)一般规定p33三、脚手架构架的组成及安全技术(一)构架基本结构p34(二)整体稳定和抗侧力杆件p36(三)连墙件、挑挂和卸载设施p37(四)作业层设施p39 第四节 登高架设作业防护装置和用具一、防护装置的安全技术(一)临边作业:建筑施工中常讲的五临边:基坑周边、楼层周边、无外架防护的屋面周边、雨篷与挑檐边、楼梯及料台边。

(二)洞口作业:建筑施工中常讲的四洞口:楼梯口、电梯井口、预留洞口、通道口。

(三)攀登作业:在施工现场,借助于登高工具或登高设施,在攀登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称为攀登作业。

(四)悬空作业:悬空作业是指在周边临空状态下,无立足点或无牢靠立足点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处作业。

(五)操作平台作业(六)防护栏杆p43在高处作业的防护措施中,许多地方要采用防护栏杆作为操作人员在洞口和临边作业的防护。

防护栏杆要满足以下五点要求:p431、防护栏杆上杆离底面高度1m—1.2m,下杆离底面0.5—0.6m。

横杆大于2m时,必须加设立杆。

2、沿地面设防护栏杆时,立杆应,埋入土中0.5—0.7m,立杆距坑槽边的距离不小于500mm。

在砖结构和混凝土楼面上固定时,可采用预埋铁件或预埋螺栓的方法,进行焊接,采用螺栓紧固。

3、防护栏杆的结构,整体应牢固,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N的外力。

4、防护栏杆自上而下用密目安全网封闭或在栏杆下面加设挡脚板。

5、当临边外侧靠近街道或人行道时,除设置防护栏杆外,还要沿建筑物脚手架外侧满挂密目安全网做全封闭。

二、安全帽、安全带和安全网:建筑工人的救命“三宝”。

P43 (一)安全帽(二)安全带(三)安全网第五节登高架设作业的安全检查一、落地式外脚手架的安全检查p47(一)施工方案(二)立杆基础p50(三)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p51(四)脚手板与防护栏杆p52(五)杆件间距与剪刀撑p52(六)交底与验收p53(七)小横杆设置p54(八)通道p55(九)杆件搭接p55(十)架体内封闭p55(十一)卸料平台p56二、悬挑式脚手架的安全检查p56(一)施工方案p58(二)悬挑梁及架体稳定p58(三)脚手板p58(四)荷载p59(五)交底与验收p59(六)层间防护p59(七)架体防护p60(八)杆件间距p60三、挂脚手架的安全检查p60 (一)施工方案(二)制作组装p62(三)材质(四)脚手板(五)交底与验收(六)荷载p63(七)架体防护(八)安装人员p63四、吊篮脚手架的安全检查p63 (一)施工方案(二)制作组装(三)安全装置p65(四)脚手板(五)升降操作p66(六)交底与验收(七)防护(八)防护顶板p67(九)架体稳定p67(十)荷载五、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安全检查p67(一)使用条件p70(二)设计计算p71(三)架体构造p72(四)附着支撑p73(五)升降装置(六)防坠落、导向防倾斜装置p75(七)分段验收(八)脚手板(九)防护(十)操作p77第六章登高作业事故防范p254第一节登高作业安全事故的一般原因一、伤亡事故原因建筑工程施工中,时常发生高空坠落伤亡事故。

导致登高架设作业伤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一)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不完善高空坠落事故从技术原因分析,主要是脚手架、安全网、“四口”“五临边”防护设施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标准。

安全设施不按规定及时维修、补充、更换,个人防护用品、用具(安全带、安全帽、工具袋、工具皮套等)凑合使用。

据调查,因防护设施不完善而发生的伤亡事故,占工伤事故总数的80%左右。

(二)施工人员素质差不少单位的领导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政策法规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安全知识与安全管理水平较差。

架子工属于特殊工种,危险性大、体力劳动繁重,补充新工人不易,很多单位出现青黄不接现象。

(三)劳动组织不合理部分施工企业撤销架子工班,组织混合作业队伍,承担登高架设作业。

无证上岗的比较多。

(四)安全管理有缺陷施工现场劳动纪律松弛,串岗、脱岗、开玩笑、打闹、精神溜号、穿拖鞋、不系安全带作业、班前喝酒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安全检查不全面。

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流于形式。

人员流动大工种更换频繁。

施工现场冒险蛮干、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现象严重。

二、多发事故与一般事故原因(一)多发事故原因登高架设作业伤亡事故集中发生在脚手架倒塌事故上。

主要原因是不按规范标准搭设脚手架,不按操作规范使用脚手架,不按操作规程要求拆除脚手架。

(二)一般事故原因登高作业人员在作业中时间过长、任务过重,人体疲劳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