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试卷讲评教案目标: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满分率。
目标评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师生共同分析寻找出错题的原因完成目标,并归纳其做题方法。
教案过程:(一)课前活动诗句默写大比拼(主要是4号同学黑板默写)对于出错的字,从意思,偏旁入手,想法杜绝错字。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学生“涟”写成“莲”可以理解为莲花在水里洗与三点水有关,所以是“涟”。
②又例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学生“得”写成“的”。
把握书写规“得”是补语的标志,爱得怎样?深沉是爱得程度。
“的”是定语的标志。
③律,例:“燕”和“雁”;通假字(览那帖火选贤与能),越归类梳理,学生记忆越牢固。
(二)课堂活动环节一:整体回顾,大面积表扬介绍本次试卷的整体情况优秀人数:及格人数:要求:鼓励孩子。
环节二:自查自纠、落实错题(答案运用,做就收,订正就发)要求:学生对照答案,用红色笔在试卷上修改。
结合评分意见,补充自己的失分点,并寻找出错的原因。
环节三:统计汇总、明确典题(课前由课代表、小组长负责完成;将每个小题出错的人数画“正”字,快速统计出来)。
然后将卷中出错率最多的5-7个题号明确出来,按出错人数由多到少的次序板书到黑板上。
环节四:审视典题,组内互助环节五:按次序讲解典题(投影试卷或作业)。
谁错了谁讲,我为什么错了?怎么办?师在关键处点拨帮助。
解决这些问题。
典型错题讲评:教师预设,充分备课。
㈠古文阅读13题。
独画云乎哉学生答案五花八门,不理解“云“乎”“哉”“独”的意思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云”是“说是这样的意思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解释都是来自课内的拓展延伸及小注,要学会灵活运用。
㈡散文阅读1.如何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方法指导:1 / 5(1).认真审题,把标题中隐藏的信息点挖掘出来。
(2).根据题目要求,找准每个序号对应的文章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然后分清层次,逐段筛选关键句,总领句,主旨句加以概括。
(3).文章结尾处有一些作者直接议论抒情或意思含蓄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我们要巧妙利用其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自己的体验,形成自己的观点来答题。
老师以《冬天里的生灵》为例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内容,梳理情节。
学生试卷答案白板展示。
纠错改正2.描写补白题注意事项:(1)应研究所写物在原句中的特征,符合创设的情境。
(2)巧妙运用修辞,比喻,拟人。
(3)建议大家把自己写完的句子与原句放在一起朗读一下,看是否有语病,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环节六:补偿性训练:㈠(2012?青岛)桓公用管仲①②为宰,辞曰:反于齐,使鲍叔桓公自莒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jǔ)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使温顺)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①把儿。
引申出:②√权力,准则③被人抓住的缺点或漏洞④④于四结执掌,掌握),弗若也;忠信可(结交)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⑤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桴(fú)方,弗若也;执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⑩、三浴之。
桓公亲逆比至,三衅(动词,迎)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选自《国语?齐语》)【注释】①莒(jǔ):春秋时国名。
②鲍叔:名叔牙,齐国大夫。
他和管仲是同乡好友,鲍叔牙跟随齐桓公,管仲效命于公子纠。
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齐国王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逃到鲁国。
③法:示范,使成为准则。
⑤桴(fú):鼓槌,用来击鼓的工具。
⑩衅:通熏,熏香,表示敬重。
1.翻译全文。
然后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君加惠于臣。
( ) ..桓公使请鲁诸②。
( ) .2.通读选文,根据自己的认识,说说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2 / 5【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
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快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齐桓公亲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个车上并询问他(治理国家的方法)。
1.①给予恩惠②之于【解读】此题考查学生课外文言文实词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
第一个词“加惠”,在课内《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课下注释学过,“加”是“给予”的意思。
投诸渤海之尾3.鲍叔是一个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解读】此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找准答题范围是关键,即抓住与刻画鲍叔性格有关的语句,概括出来即可。
用2-3个词语概括人物性格。
杜绝一个词语概括。
阅读课外文言文方法总结:读三遍→看注释→看题干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思考→答题。
核对。
3分钟小测试,速读文章完成题目。
批阅完毕,下节课表扬,改环节七:正。
纸雁儿苏叶①我父亲去世,整整十个年头了。
我多希望他还能活着,还能看到我!②其实,父亲不能看见我已有多年。
他双目有疾,白内障,渐渐地终至失明,连光感都没有了。
我对他的最早的记忆,是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总穿一身青布长袍,头发有点花白了。
每次他从离家几十里外的学校回来,总是双手背在后面,让我猜他给我的礼物——一个金红的柑子,或一个银黄的柚子。
我有些陌生,有些好奇,有些娇憨地仰望他,然后看他手执毛笔,在薄薄的纸上竖着写了一行又一行。
他的字十分清秀,像他的手,超凡脱俗,修长修长。
他的眼睛很慈和,但是有一颗很小的白点。
父亲闲居之后,先还拄手杖出去看戏,后来就不出家门了。
先还看书,书和眼睛的距离愈来愈近,后来贴近面孔看,简直像闻书一样。
再后来,眼睛也废了,他再不能看什么了。
③我时常痛悔,二十年前,我的心长到哪里去了?我为什么不曾体会父亲双目失明后的忧乐与心境?④我给父亲念过书报,讲过外面的事,给他老人家沏过茶,端过饭,牵他在院子里晒过太阳……但做这一切时,我都没有用心。
有时,需要剪指甲了,他叫我。
我,多半3 / 5在忙自己的事,常常“嗐”地叹一声,嫌烦,然后拿了剪子,坐到他身边去,剪得很快。
父亲便默默地用指头互相搓磨着不匀的地方,我心一愧,再细细给他修一回。
⑤他听广播,听新闻,听京戏。
八个“样板戏”的时候,父亲实在嫌它们闹,不听,每天只听天气预报。
天天如此。
我有时说:“您老人家听么子天气预报啰!”言下之意是您又不出门,何必如此关心呢?那是黄昏时节,多半是天空云蒸霞蔚的时候。
树叶儿映着夕晖,沙沙翻卷,有如奔马的铃响。
归鸟啾啾,来回飞翔。
燕子衔泥,轻轻剪开芬芳的草地……这一切父亲都看不到了,可他是否借助于季节的更替和天气的变化,在脑海里描画着什么呢?我那样忤逆地回答他,无异于打趣他,堵他,他为什么不训斥我,不责备我呢?⑥父亲是个细心、慈爱的人。
那年大跃进,母亲被拉去修京广铁路,不能回来。
父亲每天给我梳辫子,引得同学们都羡慕。
那是父亲在我能力稚弱时给我的帮助爱护,而我,当父亲能力衰颓之后,在他视界黑黑的天地里,我给予过他什么温暖,什么安慰,什么帮助吗?⑦父亲眼睛失明了,可父亲一直在(A)看着我。
记得那天夜晚,我回家迟了,远远看..见路口立着一个人,是母亲。
“你到哪里去了?”母亲说,“玩到这时候回来!把你爹爹急死了!”⑧我惭愧地跑进房去,看见父亲坐在床上扇扇子,纺绸褂子早褪在一边,身上汗流如雨。
我内疚加感动,几乎要哭出来。
他,透着那么重的爱,惜,忧,叹……使我不敢对视。
⑨父亲时常一个人坐着,恬淡的微笑中略有沉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他的生活越来越寂寞了,他把这种寂寞深埋着,留给自己一个人吞咽。
有时,父亲要求帮母亲剥豆,或是绕绒线,都做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
临终的前一年,父亲忽然多了一种兴致——折纸。
⑩他要我找一些用不着的书给他,他一张一张将书页拆散,然后摸suǒ着,折呀折。
对角折,对边折,翻角折,翻边折。
我背地里和母亲说,这有什么意思?母亲却说:“你们都只顾忙自己的事,哪里晓得一个闲人的苦恼!何况他两眼又盲了,时间是难熬的!”⑾我怏怏地听着母亲这些话,心里觉得有些难过,可是过后,我还是只顾忙自己的,并没有设法帮他排遣什么。
等到父亲去世,我收拾他的床铺,一掀褥子,我发现棕绷上有一扎一扎用细绳子捆起来的纸工制品!有雁儿,鸟儿,猴儿,兔儿,鱼儿……折得精巧细致,形态玲珑!这些能飞能走能游能跳的活物儿,都是出自父亲之手吗?(B)父亲,您是用一种什么心情,在孤寂的黑暗中,制造了这么多活泼的生命;您是带着怎样的企盼和心愿,活在它们的色彩和声响之中?我痛哭着。
⑿父亲故去有十年,他偶尔会走进我的梦里来,不说话,安静地笑,眼睛明亮。
午夜梦醒,我听着窗外如雨水般的树叶的嘈切之声,心上似有一个深深的空洞。
我没有父亲了,我这一辈子已无法补赎我对他的歉疚了!我常常感觉到我心上这一道深渊,它.提醒着我,对人,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切,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爱护,让人类在扶危互济中,奋发向前而去。
文章第8段生动地刻画当“我”回家迟了,父亲的表现。
请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补写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
(40字左右)4 / 5布置作业:将错题及答题经验整理在典题本上。
完成下节课要讲评的模拟环节八:题,阅读现代文并圈画出关键句。
1-10试卷的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