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引言 (1)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 (1)3.翻译的模糊性 (3)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4)4.1 以精确译精确 (4)4.2 以精确译模糊 (5)4.3 以模糊译精确 (5)4.4 以模糊译模糊 (6)5.结语 (6)参考文献 (7)浅析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摘要:精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语用中,模糊语言却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界本身模糊不清、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交际双方的行为及目的,以及语言自身的局限性都会导致模糊语言的产生。
英汉互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模糊语义。
模糊语言的翻译要根据英汉语民族的不同文化及思维模式做出不同的处理,并充分发挥译者的再创作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语言的模糊性本质及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得出在英汉互译过程中,处理模糊语言可以采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这四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模糊语言翻译对策模糊精确1.引言在语言学中,语言的模糊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已被认为是人类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模糊语言学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早在1965年,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发表了《模糊集合》(Fuzzy Sets)一文,提出了模糊理论①。
从此诞生了一系列的新学科: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语言学、模糊心理学等。
模糊语言学的问世为语言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人类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和翻译的模糊性。
英汉翻译的实质是两种文字符号之间的转换,它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必然要处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的模糊现象。
由于两个民族在语言系统、文化内涵和倾向、语用特征以及事物称谓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英汉两种语言缺乏内涵和外延的等值关系,造成字面和功能上内容和形式的语际转换困难。
为解决困难,因此人们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来进行语际转换,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本文所研究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有过不少研究。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将从译语的角度出发,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尽可能地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实现翻译的功能对等。
2.模糊语言的定义和特点①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
与精确语言相比,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而这种概括性与灵活性则集中反映在语言外延上。
模糊语言主要包含两类:(1)词语的模糊,它指一个词本身所表达的概念外延不明确,即没有准确的范围和界限。
常见的这类词有“现在”与“过去”、“大”与“小”、“深”与“浅”、“宽”与“窄”、“快”与“慢”,这些词看似明确,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区别标准,并且完全可以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得出不同结论,它们所表现出的相对性十分明显,因而它们的外延都是模糊的。
美国数学家耶格尔给模糊性下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一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
具体地说,一个概念离它的否定面越远,它就越不模糊;相反,如果离否定面越近,这个概念就越模糊。
”①(2)语义的模糊。
有些句子从每个词看,意义是明确的,但从整个句子的意义上看却是模糊的。
这种语义模糊,在整个句子中通常有副词“大约、也许、恐怕、未必、不见得”或动词“再说、研究研究、考虑考虑”等。
比如在汉语中经常听到“这件事容我再考虑考虑”,“你之前提出的建议等我研究之后再说吧”。
在英语中如“I’m afraid you are a little late.”,“It is a little stuffy here,isn’t it?”模糊语言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1)模糊语言的含蓄性。
人类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思维能力。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引起英汉语言翻译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在英汉语言翻译实践中俯拾皆是。
比如Husband: The telephone is ringing.Wife: I’m in the bathroom now!在这段对话中妻子运用的就是模糊语。
我们可以把她的话理解为她不方便接电话或者提醒丈夫去接电话,也可以理解为是抱怨丈夫不接电话。
再比如汉语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某些人总是喜欢迟到”,这句话中的“某些人”是一个模糊的委婉语,它没有明确指定对象,这是由于在很多情况下,讲话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将话说明,只好采用一些模糊性的语言。
(2)模糊语言的准确性。
人们往往觉得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是相互矛盾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可以共存的。
例如表示性质、程度的词语包括: 深、浅、高、低、快、慢、好、坏等等。
当人们不能够说出事物的程度时,只能借助这些词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比如:沟和深沟。
虽然没有说清楚这个沟到底有多深,但是很明显后者更准确地描述了沟的性质。
(3)模糊语言的朦胧美。
在文学作品中,说得清楚明白远远不如似是而非更加具有美感,更让人有美的享受。
例如某①Yager, R: On the Measures of Fuzziness and Negation. [ J ] .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80 ( 8) .文学作品在形容山上的寺庙时,描写道: “沿清拢川于红叶的朱红与金黄的光耀之中,攀登着长长的石阶到神护寺去。
这座寺院位于高山之上,它是一曲朱红与金黄的交响乐。
”①虽然文章中没有说明“朱红”和“金黄”到底具体红或黄到怎样的程度,也没有指出红与黄分别指什么,读者不知道它指的是屋顶是黄色还是廊柱是黄色,墙壁是红色,还是红色的窗户配上金色的门窗。
但是这样的描写却会让读者感受到朦胧中一片灿烂的颜色。
(4)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在交流中当遇到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时人们往往会使用模糊语言,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是利用了模糊语言的概括性。
比如当人们形容一个广场人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成千上万”,这里的“成千上万”不是指具体人数有几千几万,而是指人多。
这个广场有可能是在小城镇,因此几百人就算人很多了,也有可能是在大城市,因此人数会有上万人。
3.翻译的模糊性“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高度抽象和具有无限构词能力的音义结合的系统,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和本质属性。
”②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决定了以语言转换为手段的翻译也具有模糊的特性。
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给翻译带来许多困难,引起语际间转换的模糊性,所以精确的翻译只是相对而言的。
翻译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翻译过程的模糊性。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符号的转换为手段,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中的思想内容、风格手法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的过程常被简练地概括为理解和表达。
理解是指对原文进行认真的分析, 弄懂原文的意思。
对原文进行分析、理解是需要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活动。
由于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感知不同,反映到思维上就形成了思维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因为这种思维差异而对原文有不同的理解。
加上思维本身带有模糊性,因此翻译的模糊性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
表达则是指在译语中把原文的意思以恰当的方式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由于原语与目的语之间往往会存在一些异同,因此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忠实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而译者不同的语言能力和对原文的不同理解,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翻译表达方式也会不同,因此翻译的模糊性在翻译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
(2)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不同的翻译家有不同的见解和论述。
1896年,中国近代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译文①张戈. 浅析模糊语言的特性及翻译策略[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5):115-116.②曾宇钧. 翻译的模糊性及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12):65-67.准确、顺畅、优美。
这三字标准至今一直被人们当做翻译的标准。
其他翻译家也提出过翻译的标准,如林语堂提出“忠、顺、美”,梁实秋、赵景琛的“宁错勿顺”,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形似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
这些标准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比如“信、达、雅”中的“信”, 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可是翻译的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信”、“达”还是“雅”都只是相对模糊的概念。
再看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标准,它指的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称得上“化境”。
至于什么是“生硬牵强”,“完全保存原有风味”又是什么,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看法和尺度。
国外翻译家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也有很多。
在这些国外译者中,对中国译者影响最大的是奈达。
他提出了功能对等说,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 即把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作一比较。
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寻求“对等语”,而不是“同一语”。
“对等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属于一个模糊的范畴,范畴本身是具有模糊性的。
最后可以得出不管是国内译者提出的“信、达、雅”还是国外译者提出的“对等”标准,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语言的模糊性这一本质特性。
4.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由于中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国人注重直觉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想象中获得意境,因而容易带有模糊性;西方人则注重探索自然,重求知,重理性,因而带有强烈的客体对象性。
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造成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
汉语的语言单位极具弹性,句子组织呈现流块结构,语义信息主要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内在相互关系来表现,带有很大的模糊性。
而英语句界分明,全句以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语法关系组成空间搭架,语言内涵的各种逻辑关系外显,句式结构层次平整,语言表述精确。
总而言之,汉语在模糊中传递语义,朦胧中孕育意境;而英语则反其道而行之,逻辑与分析携手,语义清晰,表述精确。
①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译者通常会采用一些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主要的翻译策略主要由以下四种。
(1)以精确译精确,它指的是用译入语精确地传达原作内容与原作形式。
以精确译精确这种策略主要体现在数词的翻译中,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Within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 Ki1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①杨娇霞. 从美学角度看模糊语言的翻译[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9):59-63.一箭双雕;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