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及答案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一。

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缘.溪行(沿着,顺着)B.日光下澈.(清澈)C.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D.如有所语.(说话)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B.雕栏相望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D.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4.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2分)(1)青青子衿,。

(1分)(《诗经》《子衿》)(2),胡为乎泥中?(1分)(《诗经》《式微》)(3)《关雎》中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4)《蒹葭》中,常被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5)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

.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示只要心灵相通,就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的名句是:,。

(8)《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9)《小石潭记》中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5.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阡陌交通..()心乐.之()卷石底以.出()罔不因.势象形()高可.二黍许()诎.右臂支船()二。

语段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6 -9题。

(8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陈寿①先主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

先主少孤①,与母贩履织席为业。

舍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见童童②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

②先主少时,与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③。

”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③年十五,母使行学④。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

少言语,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好交结豪侠,年少者争附之。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3-16题(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

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

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

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

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1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 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在语段【甲】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分)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四)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9题。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魏学洢)【乙】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节选自《文与可1画篔筜谷偃竹2记》苏轼)注:① [文与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

姓文,名同,字与可。

擅长画竹,有“墨竹大师”之称。

② [篔筜(yún dāng)谷偃竹]文与可画的一幅画卷,以竹子为题材,后来送给了苏轼。

篔筜谷,地名。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若听茶声然.予不能然.也B. 能以.径寸之木以.追其所见C. 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D. 各具.情态而节叶具.焉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翻译:(2)与可之教予如此。

翻译:4B B D1.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句均不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8分)17.答案:D(2分)18答案示例:(1)(笔画)细得像是蚊子的脚,一笔一画都清清楚楚。

(2分)(2)(文)与可是这样教给我的。

(2分)19答案示例:①胸有成竹(对表现对象有整体的把握)(1分)②心手相应(将心之所想用娴熟的技巧表现出来)(1分)参考译文: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都有了。

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

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

与可是这样教给我的。

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

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