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如,试卷第36题以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合作为背景,探究中俄两国各自在俄罗斯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项目”中的优势,将区域地理和时代热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深入感受时代和世界的变化,体现了地理试题立德树人的初衷。
二、试卷结构1.试卷结构、典型试题分析及试卷的具体特点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 日本 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 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 地面10米以下。
据此完成1〜3题。
1 •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①保持恒温环境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小地面振动影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2 •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A .防渗水B .防噪声 C.防坍塌 D .防地震3. 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 直接目的是A .增强保密程度B .保证产品品质 C.满足战备需要 D .集约利用土地解读:本题以工业为背景,打破常规思维,工厂布局从地上转为地下,探讨地下工厂是如何 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的。
1. 从材料中看出精密机械属于技术导向型,对精确度要求高,干扰小,建在地下受气温变化 影响小,可以保持恒温环境;距离地面远,减小地面震动影响。
2. 这是一道比较题,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因此地下工厂要注意防地震。
大 连地震少,设计时较少考虑。
3. 通过第一题分析可知,上述工厂对于环境稳定性要求高,恒温和震动小都是为了保证精密 度,确保产品品质。
本题易错选 D ,将工厂建在地下,减少占用地表土地,有利于集约利用 土地,这是积极影响,保证品质才是直接目的。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 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4〜5题aoaaoor aooe aocoaow nu mi ion aouaoin图14. 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户曜人口——琳性人口人口/7T 人35002700 2600-5. 该直辖市是A .北京市B .天津市C .上海市D .重庆市解读:试题以直辖市人口变化为主题,探讨人口增长的有关问题。
4•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 +迁移人口(迁入或迁出口)。
据图可知,该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 人口的差值比较稳定(接近400万),且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迁 出大于迁入),外来务工人口小于外出务工人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逐年”太绝对,无 依据,另外,该市人口迁出较多,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会提高;由 于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变小, 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形势在减弱 (人口回流), 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根据材料无法确定。
5. 比较四个直辖市,只有重庆人口迁出大于迁入,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小, 以迁出为主。
该题对教学的启示: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注意事物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比如:经济 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 o 、T i 、 T 2、T 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 T o > T 2> T l 。
洪水期河水仅能 淹没T o 。
据此完成6〜8题。
图26.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 . T oB . T iC . T 2D . T 37.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 . T 3形成时期B . T 2形成时期 C. T i 形成时期 8.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 .持续下降B .持续抬升C •间歇性下降 解读:试题以河流阶段为背景,考查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的过程及影响。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 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 坡的地形。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 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靠上,形成时代越D . T o 形成时期D .间歇性抬升6.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O,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再变化,而TO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会增大7.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蚀侵,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 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
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该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是:对于自然原理的内容一定要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同时在授课是要赋予情境注意图文转化,多角度、深入的理解。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9〜1個。
图39 •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 B •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 D •两侧村庄多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 6:00出发,左侧靠窗B. 8:00出发,右侧靠窗C. 10:00出发,左侧靠窗D. 12:0 0出发,右侧靠窗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解读:试题以重庆到毕节的旅游线路为依托,摒弃传统地图通过等高线、山地图例等给出信息的方式,而是通过高速公路路线图和限速状况给出隐形地理信息,探讨交通、乘车观景和气温的有关问题,充分考察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9.就是区域认知,重庆为山城,泸州属于四川省,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毕节、遵义属于贵州省,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
所以限速的是地形或坡度。
10•是生活中的地理,解题关键一定要看图例。
结合速度和里程,可以估算时间。
重庆到遵义往南走,大约需要3小时,8到11点太阳在偏东方,人靠西坐,背向太阳,无需拉窗帘,就能自由看风景。
而遵义到毕节往西走,大约2个小时,从11点到13点,太阳在偏南方向,人要靠北坐才晒不到,B对。
同理,可排除其他选项。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贵州虽然纬度更低,但所在地形区为云贵高原,海拔高,故气温低,因此可以去避暑。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一-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
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
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
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
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一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
图9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 )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8分)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该项目运输量大,港口建设可解决项目运输问题,保证项目建设运营, 进而获得经济效益。
周边区域主要为北冰洋和鄂毕河沿岸,港口的建设为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对外贸易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