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六安》解说词
屏障东南水陆通,六安不与别州同,山环英霍千重秀,地控江淮四面雄。
这首古诗形象地描述了六安的地理特征和战略位置。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总面积近一万八千平方公里。
六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
六安,英才辈出。
上古有辅佐尧舜而劳猝的皋陶,汉代有开启巴蜀教化之风的文翁,三国有雄姿英发的名将周瑜,宋代有“宋画第一”的国画巨擘李公麟,明代有兽医鼻祖喻本元、喻本亨,清代有一代帝师孙家鼐,现代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明、著名左翼作家蒋光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涌现出以许继慎为代表的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六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在五、六十年代授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中,六安籍的就有108位。
六安,文物大市。
文化历史名胜众多,寿春城遗址、东城都遗址、西古城遗址、双墩汉代王陵区、皋陶陵、英布墓、周瑜墓和金寨革命旧址群、独山革命旧址群等,星罗棋布。
全市现有地面文物1,700多处,馆藏文物标本20,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200
多件,全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县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9处,还有多处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街区。
【皋陶文化】
皋陶,生于公元前21世纪,第一位载入安徽史册的历史杰出人物。
死后葬于六安,其后裔被封于六安,六安也因此称为“皋”。
皋陶不但在协助大禹治水、促进华夏民族融合中建立了卓绝功勋,而且开创了中国司法之先河,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皋陶主张的“明五刑、弼五教、刑期于无刑”的刑法思想,核心为“法治”和“德教”并重实施,对开创古代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亦被称为“司法鼻祖”。
皋陶思想也因此被当代许多学者公认为中国儒学的源头。
皋陶文化这尊瑰宝,永远放射着光芒。
【寿春楚文化】
寿县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寿县古称寿春,是楚国最后一个都城。
寿春地下文物丰富,就像一座楚文化地下博物馆,近代发掘出了一大批珍贵文物。
这尊大鼎叫铸客鼎,又称楚大鼎。
此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多公斤。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省博物馆,观看楚大鼎时赞叹不已。
越王剑,战国初期越国青铜兵器,铸造精湛,至今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
楚金币,即郢爰,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黄金货币。
金棺、银棺,宋代佛塔地
宫器物,金棺置于银棺之中,内装满舍利子。
除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古城池外,还有家喻户晓的淝水之战古战场,演绎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
淮南王墓、廉颇墓、珍珠泉、留犊祠、状元府,让人流连忘返。
【红色文化】
革命根据地特殊的革命斗争生活,书就了光辉的红色文化。
六安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
当时创办了列宁小学,为青少年普及文化知识。
为加强宣传,皖西北特委等党组织先后创办了《红旗报》、《火花半月刊》、《红旗三月刊》、《苏维埃周报》等报刊。
六安苏区红色文化的主要艺术形式有歌谣、戏剧、绘画等。
《皖西苏区文化史》中记载的歌谣有三百多首,包含了六安苏区军民革命斗争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送郎当红军》、《红军都是英雄汉》等。
六安苏区的戏剧都是围绕革命斗争中心任务即时所编,或以话剧,或以地方戏,或以活报剧,或载歌载舞,不受剧种限制。
六安苏区的绘画多见于画报、报刊插图、大型宣传画、漫画、壁画、小型木牌画等。
为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六安苏区还在金寨县南溪等地先后创办了多家赤色邮政局。
【山水文化】
六安山川锦绣,吸引着四海宾朋。
位于大别山腹地的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磨子潭、龙河口、白莲岩六大水库,如明镜似珍珠,
也是一幅幅“高峡出平湖”美图壮景。
世界驰名的淠史杭灌区,处处有美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4A级风景区万佛湖、“小黄山”铜锣寨、佛教圣地大华山、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等等,山峻水碧、风光旖旎、美不胜收。
全市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6个。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
被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金寨、独山革命旧址群,前来旅游、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机关、团体和游客越来越多,红色旅游日渐兴盛。
【地方文艺】
六安地方文艺门类齐全,艺术风格多样。
流行于六安地区的戏曲剧种有庐剧、京剧、黄梅戏等,主要剧种是皖西庐剧。
庐剧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郁,其流传已经有200多年历史。
大型庐剧现代戏《妈妈》、《陈红梅》进京演出成功,在全国引起反响,奠定了庐剧在我国地方戏中的地位。
大别山民歌主要有山歌、秧歌、劳动号子三种样式,千百年来,响彻于青山绿水间,萦绕于平民百姓耳际之中。
革命战争年代,六安人民创作了一批革命民歌,如《八月桂花遍地开》、《红军到金寨》等。
在传统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风靡全国。
流传在六安大地几百年的抬阁肘阁、寿州锣鼓、灯歌、锣鼓书等民间文艺奇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传承,永远绽放异彩。
【文化建设】
六安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后,文化建设长足发展。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村电影放映、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站)和纪念馆免费开放等七项文化惠民工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极大地丰富了农民和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国际性、跨地域性的文化活动,如国际沙滩排球赛、国际舰艇赛、海峡两岸三地“十大华语电影”颁奖盛典等相继在六安举办。
文化产业初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之路,全市被授予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的企业3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企业)12个,5个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3个列入全国重点文化企业。
一批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如金领欢乐世界、红街已经建成,投入运营;阳光半岛和悠然蓝溪已现雏形,22公里长的淠河总干渠生态文化长廊和以东城都遗址、皋陶陵、双墩汉王陵为三个重要节点,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六安历史文化长廊等正在规划推进之中。
文化六安,魅力六安。
六安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追逐文化强市之梦。
让我们迎接六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