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及原因,运用的解决方法和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纵观我班学生的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不会审题
写一篇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文章中心思想的确立和材料的选择。
可是我们平时批阅试卷时就会发现,学生们写作文常会出现审题错误的现象,以至于所写的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二、不会选取材料,组织材料
命题作文比较性强,同样的题目,同样的题材,一篇文章能脱颖而出,往往取决于选材,构思与创新。
如果所选取的材料既符合表现主题的需要,又真实、典型、新颖,那么它无疑是一篇好作文。
而我们学生的作文中选材很是单一,如果我们写有关家,有关父母之爱的作文,大部分同学不能广泛的理解家,大部分同学写的是我生病了,父母送我去医院,我很感动。
这样就造成我们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三、缺少真情实感
中学生习作要求“我以我笔写我心”而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的作文要么就是生搬硬套课外阅读范文和平时的习作要么就是胡编乱造。
比如我们写《我的妈妈》,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并且是大家都很熟悉,每天与之相处的人,这样的作文并不难写,选材的范围也较广,但是我发现一些写得颇为生动感人的作文都来自于《小学生优秀作文选》。
学生为了应付多种题材的习作,不是睁大慧眼去观察生活,选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为习作材料,而是下工夫去选择和背诵范文。
又如我们写想象类的作文,一批改你会发现学生们的想象天马行空,完全脱离实际,大得摸不到边了。
不少学生的作文通篇套话、假话。
写故事生编硬造,抒情言不由衷,议论不合逻辑。
有的为了“交差”,竟到作文选之类的书中抄一篇充数。
也有的学生写的是小学到中学都通用的“全国粮票”。
如写好学生总是“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之类的“冷馒头”;写勤奋学习的人,则又逃不出课间、午间不休息,晚上学习到深夜等陈年烂货,毫无新鲜之感。
即使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到了他们笔下也成了几根干巴巴的“骨头”,失去了趣事的血肉,失去了光泽和活力。
这是因为山区学生“多见木头,少见人头”,他们受视野、阅历的制约,且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接触社会,不搞任何活动,又加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课外读物远远不足,以致写作“营养”来源不足。
四、颠三倒四,文理不通
有些学生虽有事可叙,有话可议,有情可抒,但在把思想变为文字时却思路混乱,缺乏条理,造成或前后重复,颠三倒四,或东拉西扯,缠绕不清,“十步九回头,不断走弯路”的局面。
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让人看了不知所云,如坠云里雾里,辨不清东西南北。
五、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得好一点的学生也只能平铺直叙,似记流水账。
这些学生虽能叙事清楚,但情节、语言不感人。
这是由他们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不懂得谋篇布局之道,不会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所致。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进行:
首先,破除学生对写作文的恐惧心理
要想消除学生怕写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就要让学生明确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要像平时讲话、写日记一样无所顾忌,大胆落笔。
要求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作及时的表扬、鼓励,带领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找到写作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内驱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其次,加强指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鲁迅先生说:“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
”这就是说,我们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从大到小,从静到动,从局部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
这样,是会得到好的题材的。
鲁迅先生自幼熟悉浙东的乡村生活,所以他笔下的鲁镇、咸亨酒店、农村瓜田、社戏都是那样的逼真;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诸多人物又是那样栩栩如生。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自然。
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机盎然的自然界,会给学生提供新鲜的具体的写作素材。
刘国正先生曾经说过:“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
”作为语文教学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当然也离不开“课外”一“翼”。
我们说,只要学生有了一种“得诸自己”、“鸣出内心”的自觉意识,“情动而辞发”,自然就不怕作文了。
再次,重视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做到让教与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了素材,对写好文章来说,只是前提条件,要写出好的文章,还要对学生进行怎样审题立意,如何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指导。
这种技术指导要与日常的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和学生习作的讲评等环节紧密结合,从而让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点石成金的“指头”。
这样,学生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就能逐渐写出好文章来。
最后,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跟写作“一要得其道,二要坚持经常的历练,历练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间接得到生活经验。
多读,又能扩大视野,广开思路。
教师平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多方面地吸取写作营养。
多写,更是成功之路。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你得写,尽量多写,要是你完全没有写好,也不要紧,日后会好起来。
”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写日记、周记、片断、随笔等,我就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生活撷英”的小本子,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写下来。
由于练没有约束,任其自由,练就成为了学生笔耕的田野,绽放思想火花,抒发感情的天地,
写的就是发自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
这样,通过经常性的历练,笔法灵活了,词汇丰富了,
语言精练了,熟能生巧,文章自然会好起来。
在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我班学生的作文能力与作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学生的写作热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所以。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关键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核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汲取和积累作文素材,这样一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够走向成功之路,而仅仅依靠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不能够让学生作文水平可持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