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趋势方向——产城共融
一、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从1984年第一个经济开发区一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正式设立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已经发展成为由大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旅游度假区、生态经济区等组成的遍及全国各地的发展格局。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例,199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

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到2013年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达到21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05个;截至2014年8月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21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为114个。

图表1:2008-201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单位:个)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全国各级开发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发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

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超过13%,东部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城市的比重达到16%,中西部达到9%以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1-6月,全国21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09亿元,工业增加值2600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57亿元,财政收入7339亿元,税收收入62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2.3%、14.7%、18.7%、15.2%,增幅分别高于全国(7.4%、7.2%、8%、8.8%和8.5%)5.6个、5.1个、6.7个、9.9个和6.7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金额2020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进出口总额24315亿元(其中,出口12917亿元,进口11398亿元),同比增长4.5%。

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
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税收收入、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3.5%、24.3%、6.9%、9.8%、9.7%和19.6%。

图表2:2014年上半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行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2014年工业园区最新动态
2014年,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仍旧如火如荼,以2014年8-9月的发展动向来看,新兴产业的投资规模加大,外资引进规模也在扩大。

具体的发展动态如下表所示:
图表3:2014年工业园区建设最新动向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产业园向产业新城转型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深,我国工业园区的转型方向将是"产业新城",产业新城即"产城共融",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的一种城市发展方式。

图表4:现代产业新城与传统产业园区比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产业园到产业新城区的转变是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需要对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进行思考和研究。

2. 政策发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驶入快车道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园被看作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在生态效益,与第一二代工业园相比,生态工业园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据前瞻《2013-2017年中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产值有望达到1.5万亿元,经济效益可观。

同时生态工业园区着力于园区内生态链和生态网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行业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潮流。

随着国家对经济增长质量要求的提升,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增强。

2013年11月份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首次提出了“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响应中央政府政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助推生态工业园建设。

其中又以广东省东莞市行动最为迅速。

2013年12月,东莞市政府出台的《东莞生态产业园区引进项目优惠暂行办法》,《办法》对世界五百强企业和中国五百强企业等在生态工业园拿地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

其中,政府规定的一、二类用地出让底价相比基准地价优惠幅度分别达到23.0%和37.5%。

图表:东莞市生态工业园区企业拿地优惠政策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生态工业园区取代传统工业园正在成为社会共识。

目前,我国已经有广东、重庆、山东、江苏等十多个省市开展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试点。

其中,有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命名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正在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3年上半年,我国批准建设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达到56个。

随着地方政府生态园区建设政策出台密度的加快,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望步入快车道。

3.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其重要性愈加凸显。

工业园区种类包括:科技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两大类。

图表1:我国工业园区的种类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园区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营市场前瞻及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不清晰,规划不合理
中国工业园区基本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痕迹明显。

目前,国内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由此还导致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同质化,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不得不开始产业结构调整。

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雷同,资源大量浪费。

不顾及产业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结果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资源、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2、产业定位和规模定位脱离实际
定位脱离实际造成招商引资困难时,实际招商引资中又不得不放宽条件,这又导致工业园区说的和做的不一致,目标和现实反差大。

3、工业园区整体竞争力较弱
(1)集聚优势不强
园区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不多不深,这除了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相互提防外,客观上也由于入园企业从外部植入,相互关系较弱,产业链上的分工很少,每个企业都处于独立运行的状态。

由于缺乏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无法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园区也无法获取产业集聚所带来的外部规模效应。

(2)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
园区内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没能形成很强的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的作用,产业链上的协作或者没有,或者只是在低层面、低水平上进行,那种相互需求、相互推动、相互渗透的局面尚未形成。

(3)招商引资无序竞争
全民招商和遍地招商给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也导致了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

各地工业园区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导致国土出让金和税收大量流失。

(4)缺少服务支撑体系
首先,没有建立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制度性联姻,缺少科研成果产业化正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