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摘要】:现阶段,我们所做的各项工作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文章从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进行注释。

【关键字】: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和最终归宿,是核心和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1】“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有着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深厚的历史,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们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内容(一)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问题,即发展说到底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必然要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缺少其中任何一条,就不是以人为本,也不可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为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4月5日提供了坚实的价值理念和认识基础,充分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赋予了发展丰富的、科学的时代内涵。

(二)以人为本的内容实质以人民群众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的实质。

1、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本”是指发展之本,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发展之根本。

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我们党取得政权靠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维护执政地位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

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发展精神文明还是发展生态文明,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紧密相联,都与实现好、巩固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联。

2、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个体为本。

强调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不是只重整体不重个体,也不是排斥和否定个人利益。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客观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基本成分。

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没有人就没有社会,而由于社会性是人的必要属性,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人。

总之,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在现实社会中、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个人才能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

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目的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人们更好地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个人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与共同提高。

3、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人作为目的与作为手段的统一。

“个人利益至上”,实质上是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为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把自我置于他人之上、社会之上,置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上。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二、以人为本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党在新形势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的重要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从时代高度上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2]为不同主体提供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最根本的是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务,通过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但是,这里强调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切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具体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让发展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进一步概括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支持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所有这些举措,都着眼于以人为本,实现先富带后富,部分富带动全局富,最终达到共同【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 2005. 2-20.富裕,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既是站在新历史坐标上对现阶段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概括和完善。

(三)“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两种力量,一是“活力”,二是“合力”。

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进一步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适合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方针政策,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有利于”标准仍然是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原则。

同时,改革还要有利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整体实现,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得到进一步强调,党倡导的并顺应改革潮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得到了进一步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使得追求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目标,为了人而发展的思想也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的标准,以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人民的政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党的这些执政理念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首先,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目的的一致。

“以人为本”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既是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功能的全面开发,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这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历程是一致的。

其次,“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建设的任务的一致。

在我国,强调“以人为本”的“人”就是肩负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人和占劳动者中的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党提出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不但揭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也提出党完成执政任务的路径。

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我党深刻的执政理念。

【3】党的“以人为本”这种执政理念在今年波澜壮阔的玉树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成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战胜重大灾难的一面伟大旗帜。

玉树地震惊天动地。

同样惊天动地的是,在这场灾难中开展的对人的生命爱护、尊重和强调作为救灾首要任务的对人的大抢救。

”在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又强调:“要继续争分夺秒地搜救被困群众。

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军民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开展各项救灾工作,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

在这抗震救灾过程中,无论是抢救被困人员,还是医治伤员,无论是安置受灾群众,还是恢复重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人的生命价值放在最崇高的位置上,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与灾区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和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救灾理念。

四、总结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

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3】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1期【参考文献】:[1]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4月5日[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 2005. 2-20.[3] 参见杨俊英:《简述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理念创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1月第1期[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林俊华詹欢:《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载自《党史文苑》2004年第4期[8]易小明:《论“以人为本”的时代神韵》,载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