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中考模拟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清晨,我怀着虔诚的心情出发前往心中的圣地——天心阁。
天心阁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它曾毁于大火,又于1983年在长沙市民的翘首企盼中得以重修。
我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抚摸着阁下静穆的古城墙,拾级而上,雕栏玉砌的天心阁映入眼帘:飞阁流丹,别具匠心。
A.虔诚B.翘首企盼C.静穆D.别具匠心2 . 给空缺处选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偶尔,老井也会闲着,于是调皮的孩子们就会趴在冰凉的井沿石上,小心翼翼地探头往井底看,____________,倒映着清凌凌的一片蓝天,间或伴有漂浮着的白云,还有几张惊奇的小脸。
A.亮晶晶的水面镜子一样B.蓝莹莹的水面宝石一样C.浮光跃金的水面镜子一样D.水波不兴的水面宝石一样二、字词书写3 .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suì(),茅盾的散文语言细nì()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wǎn()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
三、现代文阅读冬走伏牛山逯玉克山寒水瘦之冬月,伏牛山满目枯黄,背阴处积雪斑驳,偶有松柏几株,绿竹一丛,苍翠着一点生机。
车如小舟,在波峰浪谷间游弋。
至一山高处,文友红枫说,嵩县白河乡很神奇,它处在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脚下这座山,便是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路边一碑载有此事,我们拂去积雪,却拂不尽薄冰,只好作罢。
至云岩寺,满地落叶踩踏成泥,晴空下,几棵高大粗壮筋骨毕现的千年银杏傲然向天。
山谷正中,有一座朝阳的古庙,这就是云岩寺。
些许意外,云岩寺为初唐自在禅师所建,是伏牛山佛教中心,而眼前的寺庙,孤寂、落寞、破败,像孩子外出打工独守空巢的风烛老人,让人心生怜悯。
循墙绕柱,方知乃明代重修。
寺庙背后,两棵参天银杏,裸露的苍劲枝干,像黑色的闪电虬曲在冬日的晴空。
村民说,这是下寺,再往里6公里还有上寺。
我们嗟叹着,开始步行。
谷中一溪,满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乱石,溪水淙淙,在乱石间跌宕喧闹。
我们踩着乱石,逆流而上。
谷中,零星散住着人家,不见青壮劳力,只有几位白发老者在门口或溪边翻拣或淘洗银杏果、山茱萸。
门口的竹席,溪边的卧石,到处晒着那些黄白红艳的山果。
山里少土地,这些大山和金秋的馈赠,是山民赖以生存的一项收入。
溪畔、崖壁,一些未及采摘的山茱萸繁星般红果满树,摘一颗尝尝,凉凉的酸酸甜甜,似山楂的味道。
而那些不曾采摘的柿树,因没了婆娑摇曳欲露还藏的绿叶,满树的柿子一览无余地醒目着。
柿子太稠,树枝被压成弧线;经霜后的柿子红得透亮,那浓缩进阳光的诱人红艳,张扬成荒寒中的一抹诗意。
山上谷中,千年银杏随处可见。
与恐龙同时代的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它却奇迹般活了下来。
云岩寺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落着400多棵古银杏树,因而创造了“寺庙内千年古银杏树最多”的吉尼斯纪录。
中午,在农家吃饭,品味一种难得的“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意趣。
山里人居然还用着烧柴禾的灶台,四壁土墙和屋顶满是烟熏火燎的黢黑,浓浓的烟火味弥散着一种久违的亲切,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味道。
冬日午后,山村寂寥,土墙古瓦的老屋茅舍间,散发着古旧的气息,不时有家鸡、黄狗、老猫的身影出没,让人恍若时光倒退了一个世纪。
偶尔也有几间贴有瓷砖的洋房,它们扎眼的光鲜破坏了小村古旧的风格,给人一种文白夹杂的别扭。
山谷尽头,艳阳下一峰巍峨俊秀,那便是伏牛山主峰龙池曼。
山脚处一块石碑,风剥雨蚀,已不易辨认。
农人说,这就是上寺的遗址。
我惊讶,当年声名赫赫,和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的云岩寺,如今寂然破落得只剩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了?还有一处遗迹,是一块巨石,刻有吟咏云岩寺的诗词,可惜已倒伏在地,看不清词句。
莫名惆怅。
唐朝远去了,化为几册发黄的史书;上寺荡然无存了,只余两块字迹模糊的石碑石刻;唯有寺中错落分布的银杏树在寂寞地挺立着。
这些目睹了云岩寺千年兴衰的古银杏是否已然成佛?它荣枯不惊淡定从容的年轮里可否藏有漫漫岁月的沧桑往事?(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30日)4 .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请根据文章,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5 . “偶尔也有几间贴有瓷砖的洋房,它们扎眼的光鲜破坏了小村古旧的风格,给人一种文白夹杂的别扭”,请简说“文白夹杂”的含义。
6 . 分析“谷中一溪,满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乱石,溪水淙淙,在乱石间跌宕喧闹”句中“喧闹”一词的表达效果。
7 . 游览云岩寺的下寺和上寺时,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梁启超《最苦与最乐》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8 . 填空。
(1)在作者看来,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
(2)本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 结合选文最后一句,简要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注意加点的词语)。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10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的,若以“苦与乐”为题,则显得范围过大,不够准确。
B.文章以连续的设问开头,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
C.第③段中“无入而不自得”在文段中的意思是:没有进去,就什么都得不到。
D.第④段中,与第③段“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是: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
王即购之千金。
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
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
”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
”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
客曰:“不负子也。
”于是尸乃仆。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
”王如其言。
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
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
”王即临之。
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
11 .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侍奉)B.王如其言(按照)C.是必烂也(这)D.客以剑拟王(用)12 . 下列对“当于汤镬煮之”的“于”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从……B.被……C.在……D.自……13 . 文末两次用“拟”,而不直接用“杀”或“砍”,“拟”是“比画”的意思,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4 . 从“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客”这个人?五、句子默写15 .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相近.六、诗歌鉴赏阅读古诗,完成古诗赏析选择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 .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C.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7 . 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特殊,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惨烈。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七、语言表达18 . 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修改。
①提起狼牙山,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五勇士在此浴血奋战抗击日寇、舍身跳崖的英勇悲壮。
②参观完“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后,我们进入位于狼牙山半山腰石门东侧的红玛瑙溶洞,这是登狼牙山的必经通道之一。
③洞内有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景观的形成距今已有大约16亿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