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经济生活》复习要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异:①前者用于交换;后者不用于交换;②前者有价值,后者没有价值;③前者是历史范畴,后者是社会范畴。
联系:①二者都是劳动产品②都有使用价值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一般等价物: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他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贵重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和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其他手段: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和世界货币。
3.纸币:①含义: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特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纸币在流通中损害。
4.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就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通货膨胀的发生;如果纸币发行过少,则会引起物价下跌,社会需求不足,可能引起通货紧缩的发生5.什么是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要减少货币的发行,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通货紧缩,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要增加货币的发行,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
)6.结算:核算一定时期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
分为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现金结算: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来往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来往的收付行为。
7.常见的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①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
作用为:减少现金使用,方便购物,增强消费安全。
②支票分为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8.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100单位的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贬值,外币升值。
反之亦然。
9.保护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的意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①供求关系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2.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既不是指过去,也不是指将来,而是指现在。
⑵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
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巨大多数同类产品的生产者的劳动技能水平和劳动紧张程度。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②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③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④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处于有利的地位;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则处于不利地位。
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生产商品所用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注: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5.价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与价值相符合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平均数中),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变动着的市场价格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价格的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
b.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c.互替品和互补品(既定品价格上涨,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下降)②对生产经营的影响:1调节生产;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和消费品价格2.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还受过去和未来收入水平的影响。
3.消费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①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②不同消费品的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影响不同。
基本生活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低于奢侈品。
③各种商品比价的变动与消费关系。
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其互替品的需求增加,其互补品的需求降低。
4.消费的类型:①按产品类型不同: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②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贷款消费主要用于购买大宗物品和大额服务,它与其他两种方式的区别见笔记。
③按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主要)和居民收入的变化,其方向是由生存需要到发展再到享受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7.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8.怎样看到评价各种消费心理?(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的表现特点评价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仿效性重复性盲目性有利:健康的、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有弊:不健康的、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也不利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标新立异有利:展示个性,也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有弊:代价大,社会不认可态度: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夸耀性盲目性有弊:不使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不健康的心理,不值得提倡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符合实际讲究实惠有利:理性的消费,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都有利态度:值得提倡9.怎样作理智的消费者?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10.什么是绿色消费?为什么要崇尚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原因:(1)绿色消费作为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正在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它是人们迫于环境问题,为了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而形成的一种共识。
(2)绿色消费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特征。
(3)绿色消费理念不仅有利于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要大力提倡。
(4)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5)绿色消费反映消费者更加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满足消费者要求。
(6)提倡绿色消费,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对生产的调节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更多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决定作用)、分配(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交换(同分配)和消费(生产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原因: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各行各业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4.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