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应聘岗位:联系方式:……………………………………装订线……………………………………华商报社编采类招聘试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对于新闻的定义,认同率较高的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的报道。
2、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民生”这个词,作为政治诉求最先被提出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是。
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十八大将于年下半年召开。
4、摄影记者最理想的拍摄方式是。
5、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提供的信息量大,习惯上把这一特点称为。
6、《华商报》的办报宗旨是“奉献”。
7、拉动国民经济的3驾马车是投资和出口。
8、新闻报道中,经常要出现采访对象“说”这样的表述。
为避免重复,记者也可以用“说”的同意词,如“表示”、“介绍”、“”(要求中性)等。
9、A summer with Aristotle,这是《华尔街日报》2009年7月23日A13版刊登在副刊的一篇文章的标题,翻译成汉语为《》。
10、曾推翻了亲西方的伊德里斯王朝,被称为独裁者最终死于反动派枪弹中的前利比亚最高领导人是。
……………………………………装订线……………………………………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从本质上讲,采访也是一种调查研究,其目的是为传播新闻和信息。
()2、在倒金字塔式的消息写作中,导语中必须全部包含新闻六要素。
()3、DM直邮杂志的最大优点是既能传播广告,又能深度报道当前热点新闻事件。
()4、我国是立法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国家。
()5、现在所讲的市场经济是相对小农经济而言的,其核心要素是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分配社会财富。
()6、企业的第一负责人一般被称为法人。
()7、管子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现代人常用的“物质决定意识”有一定的关联性。
()8、已故学者季羡林学术方面涉猎颇多,其中梵文是他本人及学界公认的成就最高的领域。
()9、在计算机中采用二进制是因为二进制的运算能力最强。
()10、三秦大地人杰地灵,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画家刘文西的《毛主席和牧羊人》、建筑设计专家张锦秋的黄帝陵祭祀大殿,都是享有盛誉的作品。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办公桌上电话铃响了,你接通后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大声质问“你是谁?”这时,你应该说的话是:()A.你好,请问你找哪位? B.你好,我是《华商报》记者某某。
……………………………………装订线……………………………………C.你好,你这样打电话是不礼貌的。
D.什么?你搞错了吧,你打进来电话,不知道打给谁?2、作为一家都市生活类报纸,下列新闻标题读者可能的关注程度从高到底排列的顺序应该是:()A.④③②①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 .③①④②①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选举投票结束;②西安超市仍在出售思念“致病菌水饺”;③93#汽油明起调价每升降0.21元④春晚小品还没开始准备赵本山春晚想演把年轻人。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国是绿茵场娇健再接再厉B. 融资殊不知传诵委曲求全C. 内涵抠字眼引申拾人牙惠D.繁衍冠名权坚韧磬竹难书4、你和你女朋友(男朋友)郊外春游,突然看到一条毒蛇向你们爬过来,这时,你怎样用最短的时间传递出最有效的信息:()A.“别动!蛇!” B.“蛇!前面!” C.“前面!蛇!” D.“嘘(边拌鬼脸边指前方)……”5、有学生家长反映,某县中学一个班级50名同学中有17人得了肺结核。
你通过调查线人、该班两名同学证实了此事。
接下来你要做的是:()A.通知县教育局局长,要求校长向你说明情况,包括学校采取的措施以及问责;B.找学校办公室,说明采访意图,希望当面采访校长;C.如果条件允许,直接找校长面访;……………………………………装订线……………………………………D.如果找校长,他会故意隐瞒真相,还不如再找几名被染病的学生,让他们说出对学校的不满。
6、下列哪一个不是大众传播媒介:()A.一封群发的电子邮件 B.电影《让子弹飞》C.图书《辛亥,摇晃的中国》 D.华商网7、你是一名编辑,发现上级改过的一个标题还有可推敲的余地,你会:()A.先维护领导权威,有机会向上上级反映; B.直接改过来;C.不要动了,下级无权更改上级作品; D.主动沟通,说明你的理由。
8、《华尔街日报》资深撰稿人威廉说过,在《读者文摘》上刊登的最理想的故事,应该叫这样的标题:《我在FBI工作时如何与狗熊发生关系并找到了上帝》。
下列哪一种理解最符合作者的意思:()A.新闻要素(指FBI,即联邦调查局)的显著性越强,新闻价值越高;B.新闻事件的戏剧性越强、戏剧元素越多,有效传播率越高;C.性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默多克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D.这是西方人的一种幽默而已,不适合中国读者。
9、两名记者甲和乙边看“新闻联播”边聊天,甲说:“几乎天天都是这个,我看巴以冲突的新闻还不如一条治脚气的秘方有人关注。
”乙笑着说:“你就是这么极端。
”下列哪一种说法最符合甲的意思:()A.表达了甲不喜欢国际新闻; B.表达了甲不喜欢新闻联播;……………………………………装订线……………………………………C.甲要表达的是,有用性(接近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D.甲用极端的话逗乐子。
10、《史记·孝武本纪》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汉武帝封禅祭祀,以下理解,哪一句是正确的:()A.司马迁真实再现了汉武帝热衷“用事于鬼神”的一面,是一种曲笔批判,该篇“太史公曰”一段明确表明了作者的立场;B.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应该是当时上级要求他这么写的,相当于一个任务稿;C.本纪相当于今日党报的“人物通讯”,塑造人物难免陷入“高、大、全”误区;D.这是司马迁谄媚汉武帝和怕死的表现,和今天的宣传稿没什么两样。
姓名:应聘岗位:联系方式:……………………………………装订线……………………………………四、分析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1、习惯上,新闻记者有“无冕之王”的称谓。
请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称呼的?2、张某和同事进一家超市购物,将装有一部I PHONE4手机等物的挎包存放于超市存包处。
领包时发现包已遗失,该超市以“存包处《存包须知》明示:免费存包,贵重物品自行保管”为由拒赔。
双方为此发生纠纷,张某给报社打电话。
假如你是处理这一线索的记者,采访前对于基本事实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初步判断?……………………………………装订线……………………………………3、你平时经常阅读的媒体有哪些?请至少说出两种,用简短的语言说出其各自的特点。
五、综合业务题(25分)阅读下列3篇短文(临时标题分别为《27年前存款A、B、C》),按要求回答问题。
(1)给“27年前存款A”一文添加合适的标题(可以有副题,总字数不超过35字);(8分)标题:(2)“27年前存款B”与“27年前存款C”,哪一篇更有传播价值?为什么?(10分)……………………………………装订线……………………………………(3)结合本人新闻操作实践,谈谈“27年前存款C”一稿的操作思路或模式。
(7分)27年前存款A本报讯(记者×××)年过八旬的周奶奶整理房间时,无意中翻出一张已故丈夫27年前存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单,找到银行想把钱取出,却被告知需要到公证处开证明。
手捏存款单8个月没取出钱,周奶奶不知这“陈年老账”该如何兑现。
2010年2月份,家住西安市安东公司的81岁老人周奶奶整理旧衣柜时,发现柜底铺的报纸下面,有一张已经发黄的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单,写有老伴的名字,“1983年4月28日存入”字样,纸条中间用汉字写着“壹仟元整,利息五厘七”,右下角盖有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字样的公章。
2010年2月底,周奶奶与儿子郑先生拿着存款单来到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想取钱。
工作人员说,存取款业务需要到工商银行办理。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工商银行同年成立,全面承担起由原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
看到存款单上有“陵园路储蓄所”字样,想到陵园路即现在的含光路,郑先生搀着母亲又来到工商银行西安含光路支行。
“工作人员说,时间太久,需要调取档案进行核实。
”郑先生和母亲等了半年多,2010年9月份,终于接到银行工作人员电话,称该存款确有记录,……………………………………装订线……………………………………也可随时领取,但必须要公证处开出证明。
昨日上午11时,记者来到工商银行西安含光路支行,一翟姓经理说,存款人一旦死亡,身份证明等资料将同时注销,按照储蓄管理条例规定,其存款等物将均被视为遗产处理,需要公证处开具证明后,方可领取。
翟经理粗略估算,27年后,这1000元存款可产生利息300多元。
随后记者从中国工商银行客服中心了解到,定期整存整取存款时限到期后,如果用户没有选择自动转存,之前存款利息按照整存整取计算,之后存款利息则按客户取钱当日活期利率来计算。
27年前存款B本报讯本报报道了八旬老奶奶手握27年前老伴千元存单不知咋取出的故事后,昨日,西安市公证处工作人员打来热线,愿意免费为周奶奶办理继承取款证明。
因为天气寒冷,81岁的周奶奶委托儿子郑先生与记者于下午2时许,来到西安市公证处。
公正处副主任陆彦表示,周奶奶已年过八旬,又没有任何收入,每月靠低保生活,公证处将免费为其办理继领这笔存款的相关证明。
公证处工作人员现场用笔向郑先生详细写出了需要准备的各项材料的清单,并叮嘱其如何去社区等单位开具。
“等他把相关材料准备好,随时过来,我们都将随时为其办理。
”陆彦说。
27年前存款C周奶奶老伴1000元存款,27年后支取,本息共计才有1300多元,昨日,众多网友围绕“27年前的1000元都能买些啥?”“27年前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展开激烈讨论。
网友鱼子酱说,“1000元相当于当初他20个月工资总和。
”网友123说,“按照当时物价,可以买300多斤大肉呢……”。
本报记者走访多位市民,以各自不同经历,回忆27年前,关于“钱”的故事。
咋花钱:一分一分数着用“那会我们花钱,都一分一分数着用的。
”西安市第六中学的张老师27年前,还是个14岁的初中生。
忆起往事她笑着说,那时的学生几乎没啥零花钱,4分钱可以买一根冰棒,2角8分可以买二两点心,1瓶冰峰才卖1角2分,到了秋季,学校门前小摊上,大柿子1角前能买4个。
……………………………………装订线……………………………………省商务厅退休干部何先生,27年前还是省外贸厅的工作人员。
何先生说,当时他在外贸厅工作,领得已经算是“高工资”,但每月也不到200块。
当时,他们一家租住的房子是单位的一套两室一厅,43平方米,1平方米每月租金1角分,每月房租不到6块钱,水费3角钱1吨,电费9分钱1度,相对于工资收入,生活成本算是比较低,平时的花费支出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