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现状报告报告人:任辉为适应加入WTO后新形势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应树立大教育观,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际化的现代教育制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把职业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互为补充的灵活的现代教育体系,修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应该逐步改变思想,逐步接受、认可职业教育,认可职业院校学生。
一、当前阶段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背景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驶上了发展“快车道”。
据统计,2005年全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11611所,当年招生537.29万人,在校学生1324.74万人。
经过3年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
数据背后体现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果。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随后,职业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起,作为我国教育的三大战略重点,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投入超过100亿元,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并在重点投入建设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同时,建设10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中央政府还专门拿出5亿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此外,中央政府还加大投入,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
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框架和内容,在2007年得到明确规定。
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9年,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亿元,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
为了鼓励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优惠政策。
辽宁省财政厅等5个部门联合发文规定,对职业学校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后勤设施建设,学校后勤实体及社会企业为学校兴建的学生生活设施,在用地、税费方面,享受教育基建优惠政策。
湖北省出台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捐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的大力扶持政策,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
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以及职业学校自身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作出的改革调整,则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然而,自2004年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高级技工尤为稀缺。
在此形势下,愈来愈多的民营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投资职业教育。
以亚洲最大的铝轮生产商中国万丰奥特控股集团为例,该集团跟浙江新昌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所开办的3个班,均与数控技术应用相关,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公司上班。
像万丰奥特公司这样通过“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技工人才的企业不在少数。
政府推动,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也在积极回应产业、行业和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成了我国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学校毕业生高就业率的秘诀。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以上。
2008年及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风暴使许多人就业困难,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仍没有回落,分别高达95.77%和 95.99%。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
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
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
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
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
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
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民办的中职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更加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
但是生源现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等若干因素;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红火了一阵子的中职学校因普高扩招、毕业生就业安置等问题而出现了招生难,生存难和持续滑坡的局面;甚至,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因此而纷纷面临关门。
尽管当前有的中职学校采取了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勉强维持运转;但生源的“录取流失率”高达30%以上,且居高不下;招生成本极高,而且教师们为此也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
尤其是许多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年轻专业老师,因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待遇变相降低);工作一般不到3 ̄5年,刚刚积累了一点中职教学经验,就纷纷“跳槽”离开了原所在的中职学校(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是其主要原因)。
这就加速了中职学校的师生人数比例的降低,造成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
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尽管当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差强人意的缺陷和不足,学生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力等。
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
与其说中职学校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招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
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
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也很难满足教学需要。
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
2、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不清,有很多中职学校对中央职业教育精神没有很好的领悟。
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教学质量只图经济效益。
有些学生在一些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去工作了;但为了那张毕业证却还得要交六个学期的学费。
由于没有受到很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
3、有些中职学校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也缺乏创新精神。
仍采用自己十几年前制订的原“圈地”承包式招生方法和通过给予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招生回扣”的方式;用“有偿招生”的手段等来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中专扩招指标。
如此的中专招生方案,早已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早已知道:原初中班主任力劝并亲自带送初中生去读中专的“猫腻”。
而中学老师推荐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也是“随行就市”;把学生推荐给回扣高的中职学校,而不是考虑这些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二)学生方面: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
1、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容易。
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生起点较低。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
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染不良习气,时常出入游戏机房、营业性卡拉OK厅舞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等。
2、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3、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分万岁”一族。
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
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三)教材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生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
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新包装,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
而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
2、有些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中职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3、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
(四)师资方面:1、从质量上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
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
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
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2、从数量上看:加上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3到5门专业课的情况。
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四、当前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21世纪是一个充满巨大机遇与严重挑战的时代,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在进行着改革,本文通过比较英、美、德、澳、丹等国的改革举措,力求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