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础一、企业文化与文化学什么是文化? 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汉语中,汉代刘向的《说苑》第一次把“文化”连用:“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皙《补亡》一诗中写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都指的是“文治和教化”。
英语中的Culture(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而Cultura 源于Cultus,Cultus又是Colere的过去分词形式。
Colere(Colo)的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 修饰、打扮; 景仰、崇拜、祭祀”。
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 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
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
1871年,现代文化学奠基人、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自泰勒以来,不少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化学家试图给“文化”下定义,据美国学者统计,共有160种之多,比较流行的说法有:(1) 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 (2) 一种信仰的模式,铸就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格; (3) 一种思想和实践的系统; (4) 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它产生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5) 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的信号; (6) 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体系; (7)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8)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
当代的“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吉普赛人的舞蹈、敦煌壁画、汉语言文字等。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如电影、戏剧、小说、文化部、作协、电视台、出版法规等。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也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属上层建筑范畴。
同时文化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从不同功能与角度可分为: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理论文化与应用文化等。
文化学的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
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第一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主张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建立专门的学科。
我国提出“文化学”一词的,以李大钊为最早。
他在1924年《史学要论·历史学的系统》一书中指出,最广义的历史学有三大系统: 普通历史学、特殊历史学和历史哲学。
特殊历史学又分理论与纪述两部分。
理论之部,指政治学、经济学、法理学、伦理学(道德学)、宗教学、文学、哲学、美学、教育学等的综合,当称作人文学或文化学。
此处所谓“文化学”与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化学还不一样。
当代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体系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
企业文化是文化这一大概念之下的狭义的文化,是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流程之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与文化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
它既是精神文化,但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它是大众文化,但以精英文化为核心;它是应用文化,但以理论文化为指导,因此,企业文化在文化学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一、企业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化1、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从结构角度看,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所谓精神文化,就是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总和。
人们在社会性的交往中,需要相应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精神交流。
这些社会的技能,使人们创造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以及作为这些意识形态外在表现的政治、经济制度、作为这些意识形态内在基础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及其心价值体系等。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结晶,二者共同构成人类文化的庞大体系。
2、企业文化是精神的文化广义的企业文化包含物质的层面,如企业地理环境、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产品、运输工具等。
我们这里所讲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主要指其精神的层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判断事物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维标准;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精神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企业活力的思想观念;企业道德是调节企业同社会之间、企业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以及职工同职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至于企业制度,包括各种管理制度,则是企业文化的外在体现。
还有企业的各种文化设施,如俱乐部、图书室、电影录相放映室、广播站、体育运动设备、运动队、文艺队、职工学校、卫生院(所),以及厂旗、厂歌、厂徽、厂服等,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这些,都表明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性质。
3、企业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的精神文化。
这里所谓“物质文化载体”,不是特定的文化设施,而是指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牢牢寄附在企业这个物质实体及其运动之中。
我们知道,一般的精神文化,虽然是以物质文化为其产生的基础,但一旦产生之后,却有相当的独立性。
某个社会基础消失后,它所产生的观念意识还长期存在,并对别的社会基础带来强烈的影响。
而企业文化却不具备这种相对独立性。
某个企业的文化只是这个企业独有的文化,它反映的是该企业的特殊风貌,并服务于该企业的特殊行为。
这个企业消失了,这个企业的文化也就消失了(当然它可能被社会文化的大系统所吸收,那是另一回事)。
一个企业可以学习另一个企业的文化,但绝不能照搬,一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就不是本企业的文化了。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强烈依附性,决定了它是一种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与物质文化共存亡的特殊的精神文化。
二、企业文化是以精英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1、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从主体角度看,文化可以划分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我们今天所说的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
相对而言,所谓精英文化就是专门的精神财富创造者所创造的文化。
国内学者邹广文认为,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
西方社会评论家列维斯认为,精英文化以受教育程度或文化素质较高的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为受众,旨在表达他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的文化。
精英文化是体现时代精神、代表社会最高水平的文化,它具有相对完美、精巧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有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大众文化有选择地吸收精英文化,精英文化也有目的地提炼大众文化。
二者共同形成社会文化的现实层面。
2、企业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企业文化着力满足职工群众各个方面的需要。
这包括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个需要层次。
但集中表现为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使用人,是实实在在的为职工服务的大众文化。
3、企业文化是以精英文化为核心的大众文化所谓“以精英文化为核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文化自觉吸收精英文化的研究成果去充实丰富自己的内涵。
从我国现实来看,优秀企业文化所批判继承的传统文化精华,所学习吸收的现代文化成果,都是经过精英文化层即精神财富的专门创造者所咀嚼和改造的。
这几年我国学术界的“文化热”就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
另一方面,企业家本身就是当今社会的精英,他们不仅领导着物质财富的创造,而且领导着精神财富的创造。
优秀的企业家潜心研究,热情倡导,身体力行企业的文化,不但给本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带来活力,而且使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充满生机。
三、企业文化是以理论文化为指导的应用文化1、理论文化与应用文化从功能上看,文化可以划分为理论文化和应用文化。
所谓理论文化,就是具有成熟的形态,高度的抽象、概括的思想观念,它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
科学理论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哲学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理论帮助人们了解国体和政体、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经济理论帮助人们把握经济运动的规律,管理理论为人们提供各种适合的管理方法等等。
所谓应用文化,就是具体存在于人们社会实践中的文化,它是理论文化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必要环节,同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紧密相连。
应用文化把理论家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化作改造和变革世界的具体行为方式,而易于为人们所领会和接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文化和应用文化的关系也同样如此。
2、企业文化是应用的文化企业文化的应用性非常强,各种理论形态的文化,只有经过它的改造和消化,才能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
日本的企业文化,就是重新改造、制作东方传统的理论文化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化的典籍,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菜根谭》等,在日本都被改制成企业管理中具体可用的文化。
就是被有人视为迂腐,与现代社会格格不人的儒家经典《论语》,战后在日本的译著和研究专著也有六十种之多。
有人甚至提出“《论语》加算盘(计算机)”的企业管理模式。
这些改造后的中国古代理论文化在日本企业实践中有很多成功运用的例子。
如《孙子兵法》的“知己知彼”思想,被丰田汽车公司当作自己的企业战略。
它在日本设立了250多个销售点,2600多个维修站,在世界各地设立了156个代理店,2600多个服务点。
这些网点,构成了灵敏的经济情报系统,及时捕捉市场信息。
在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时,它及时推出节能型汽车;后来城市空气污染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又及时推出限制排气系统,从而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赢得了声誉。
3、企业文化是以理论文化为指导的应用文化我国现实的理论文化,实质上是西方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其内容既有西方先进思想观念的吸收,也有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观念的继承,更有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概括。
对于企业来说,这些理论文化比较抽象,比较概括,是一种“大理论”,“大原则”、“大精神”,很有必要把它们重新改作,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建立起直接运用于指导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和思想活动的“小理论”、“小原则”、“小精神”,即应用的文化,企业的文化。
但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的大气候,不应该也不可能拒绝理论文化的指导。